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评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发布时间:2018-11-13 19:42
【摘要】: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Abstract]:An Le Zhe's Confucian role ethics is a creative 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to make a creative theory. First of all, Confucian role ethics emphasiz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 and reveals the dynamic connotation of "Tao", "benevolence" and "harmony"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ity. Secondly, it criticizes western individualism and emphasizes that human being is the existence of relationship, and individual rights and values can not be realized without relation and environment. Thirdly, Confucian role ethics, based on communitarianism, criticizes western liberalism, and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 democracy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world today. Confucian role ethics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ositiv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leading people to continue to return to the existence of relationship,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individual and group, and find their ow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onsciously undertake and coordinate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and moral obligations carried by different roles, constantly pursue excellence, realize their own best possible, and promote the harmony of groups. However,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of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among different roles, and how the individual moral conscience and self-discipline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group relationship without being infringed, are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Confucian role ethic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田秀云;;儒家名分论中的合理内涵与现代角色伦理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2 安乐哲;李慧子;;儒家的角色伦理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J];东岳论丛;2013年11期

3 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毕金平;;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唐慧玲;;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罗尔斯差别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汪士;王晓玲;;美学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朱_g;;对近年来农村教育的理性审视与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8 王平;;协商民主对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提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徐礼佳;傅宗洪;;从《寒夜》和《花凋》的比较谈当代情境下对现代小说的接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娟;;马克思公平分配理论与现阶段我国公平分配问题初探[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靳凤林;;臣民、人民与公民的道德界分[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看我国的教育公平[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巍;;大学生责任教育——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9 李洋;;民主实验和新闻改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思想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建超;;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10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艳蕾;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翼;“80后”青年离婚现象的道德拷问[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艳;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惠;论儒家思想的风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张春英;论儒家思想对朝廷政治的制衡及其宪政意义[J];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3 常国良;;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张朝霞,雷斌;儒家的生命超越——儒家生死智慧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5 何云波;功利的围棋观 儒家与围棋[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1期

6 郑淑芬;论儒家的爱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南论坛;2002年07期

7 黄俊杰;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J];中国哲学史;2002年02期

8 蔡德贵;儒家的秩序的和平论[J];孔子研究;2003年04期

9 张秋升;西汉儒家历史观述论[J];齐鲁学刊;2003年04期

10 陈因;试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2 信广来;;儒家思想中的纯洁和与沉静(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郭佩惠;;儒家的经济公正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海梅;;明代儒家思想在云南传播的主要途径——官学教育[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苏庆祥;;系统论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杜维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与市民社会[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于波;;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命运[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熊黎明;;现代经济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扬弃[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槐;;社会转型与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邵鸿;;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A];“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USA)Samuel Y.kupper(作者系美国加州大学富尔敦分校中国历史荣誉退休副教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关系谈[N];证券日报;2006年

2 张燕燕 孙丽;儒家思想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王杰;儒家思想与和谐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新华社驻日本记者 吴谷丰;儒家思想惠及世界[N];人民日报;2006年

5 邹茜;儒家精华与和谐社会[N];太原日报;2006年

6 苏占兵邋朱梅;论儒家乐教意旨的核心符码:乐象[N];光明日报;2008年

7 资阳区疾控中心 杨静萍;浅谈儒家思想对医学伦理的影响[N];益阳日报;2008年

8 王彦品;浅谈儒家思想对官吏德能的影响[N];民族日报;2009年

9 深圳大学教授 王晓华;克服建构儒家生态学的三个难点[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刘运福;将儒家思想变为管理理念[N];本溪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关万维;先秦政治与伦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陆自荣;和谐合理性[D];上海大学;2006年

4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曲文;韩非与晚周学术[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磊;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赵雅玄;百姓生活中所蕴涵的儒家“孝”伦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明峰;儒家思想在当前管理中的价值[D];清华大学;2005年

5 周丽飞;早期儒家思想价值的重新发现[D];外交学院;2006年

6 汪乾;春秋儒家天下体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金顺敬;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8 白伟涛;儒家思想对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胡海;儒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李娜;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30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30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