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社会转型过程中孝文化的嬗变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18-11-16 06:49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三十多年里,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承载着孝文化的孝行为也发生了转变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这一切带动了孝文化的嬗变。首先是经济个人主义的发育,使个人从血亲关系和宗法关系为纽结的人群共同体观念中独立出来;其次是物性化的出现,使劳动者个人成为被物化了的对象化存在而被物所控制;最后是价值通约主义的产生,使人的行为,尤其是孝行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可以进行价值通兑。通过对孝文化嬗变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轨迹的探究与梳理,不难发现近年来诸多被认为是"孝文化缺失"的新现象并不真正意味着孝文化的缺失,而是孝文化适应时代呈现的新现象。我们必须在孝文化嬗变的张力与反思中定位我们的时空坐标,以追求真正的幸福与发展。
[Abstract]:In the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ket economy, majo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life, and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has changed to varying degrees. The filial piety behavior carry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has also changed and presented a series of new phenomena, which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h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dividualism, which makes individuals independent from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people whose kinship and patriarchal relationship are knot. Secondly, the appearance of materialization makes the laborer become the objectified existence of the materializ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object; finally, it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doctrine of value contract, which makes people's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filial piety,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ble to carry on the exchange of value in a certain sense. By exploring and combing the internal law and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evolu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n recent years, many new phenomena which are regarded as "filial piety culture deficiency" do not really mean the abs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t is the new phenomenon that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adapts to the times. We must locate our space-time coordinat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order to pursue real happiness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安翻译学院;
【分类号】:B8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辛萍;许坤红;;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形态缘起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2 张雄;;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J];哲学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武;;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和现代化的二律背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芳;;自我实现理论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陆华;;民族精神的伦理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姜玉洪,陈霞;印度社会与印度型的科技发展模式[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5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6 胡昌勇;唐丽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货币价值通约性的阐释[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赵伟;;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发生学逻辑探析及中国化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许庆玲;李世龙;;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特定社会模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9 范炜珏;;“海洋情结”的缺失与归依——简析小说A&P“精神荒原”成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10 张烁;;大学历史教育浅思[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文学平;;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维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2 詹长智;;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张燕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功能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飞乐;高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述论[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黄小洲;;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曹东勃;;通向犬儒之路:人类行为动机的现代嬗变[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宁波;;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特征比较的再认识[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8 刘凌;;王元化“规律”反思与《文心雕龙创作论》“减法”式修订[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9 冉苗苗;;中国:蓝色文明的摇篮——驳海洋文明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论断[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平娜;中国武术段位制社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其推广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立刚;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孝道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娇;霓裳清影千秋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凯军;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晏燕;《占卜者》题材的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欧阳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失范及矫正[J];企业家天地;2005年10期

2 徐安琪;张亮;刘汶蓉;;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J];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胡亮;由传统到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4年02期

4 严云堂;易子而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03期

5 鲁印服;试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洁君;;对孝文化作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2 徐春燕;;从韩剧看儒家的孝文化[J];寻根;2006年04期

3 ;精心打造“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J];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精心打造“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张曦明;“父母官”:孝文化的特产[J];陕西教育;1999年04期

6 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年02期

7 邬沧萍;孙鹃娟;;孝文化的新时代涵义[J];群言;2004年02期

8 潘剑锋;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9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银安;;创新弘扬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平;王延东;;浅谈孝文化和家庭美德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蒋晓华;;弘扬孝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宏勋;;建设社会主义新孝文化的建议[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高平;王延东;;浅谈孝文化与家庭美德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5 李守义;;以德治国与弘扬“孝文化”[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1年

6 孟昭彦;;孝文化与和谐社会[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郑英烈;;小康社会孝文化初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国明;;孝文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唐朝材;李志贞;;落实老年法弘扬孝文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董晓芳 吴坚;孝感学院探索特色办学[N];湖北日报;2008年

2 孙学君;孝文化与和谐新农村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当今社会问题的孝文化思考[N];晋中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吴建;孝感学院推出四部孝主文化新著[N];孝感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田寿永 程如进 黄文军;探索孝文化研究和开发创新之路[N];孝感日报;2006年

6 赵万玉;大力弘扬孝文化[N];承德日报;2007年

7 记者 肖国忠 通讯员 荣文库;建议设立“中华慈孝日”[N];光明日报;2009年

8 龚明俊;民间渴望孝文化[N];石家庄日报;2006年

9 记者 刘曜;弘扬孝敬文化 推进道德建设[N];温州日报;2008年

10 科研局 董之鹰;孝文化与代际网络关系结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嘉珍;让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D];河南大学;2011年

2 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4 伍婷婷;传统孝文化的推行与制度支持[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5 温中华;北魏孝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6 李滢;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反思[D];郑州大学;2010年

7 马志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审视[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娟;宋代孝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马祯t,

本文编号:2334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34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