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驭术”抑或“寓道于术”——与王前教授商榷
[Abstract]:Professor Wang Qian interprets "Tao" as "ethical code" in "Tao reverse", and regards "Tao control" 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technical ethics in the middle circle. In fact, this is not entirely reasonable.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acy" is too narrow, which weakens the historical charm of "Tao" in ancient China and blurs the special boundary of "legacy-virt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hole meaning of "controlling by Tao" is universal, which is not the unique attribute of Chinese ancient technology ethics, that is, it is no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i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nstruct the rational expression of "combining Tao with skill"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ncient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fuse the definition and criticism of "Tao governing skill" and to regrasp the "Taoism" problem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ethic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2-057;N0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7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鼎;何辉;;还原设计本色——“绿色”视野中的设计困惑与超越[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慧丽;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赢;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审视[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
10 谢勇军;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玲;;海德格尔的科学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D.玻姆;秦克诚;洪定国;;自然定律的较一般概念[J];自然辩证法通讯;1965年03期
3 胡建次;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К.Б.Батороев;周昌忠;;类比方法的本质和启发作用[J];世界科学;1982年07期
5 朱学民;;关于“技术”的定义及其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5年03期
6 ;“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J];中国气功科学;2000年01期
7 路甬祥;;科学的价值与精神[J];民主与科学;2010年03期
8 王前;;技术文化视野中的“道”“技”关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06期
9 邬江;;浅析科技名词定义工作的常见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05期
10 颜雄;;《白杨礼赞》艺术构思的辩证法[J];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亚琳;;牛顿假说观浅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文斌;证伪:科学的本质特征[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晶;科学创新的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丽琴;苏佩斯的“概率经验主义”探析[D];山西大学;2006年
2 姜莎莎;虚拟世界[D];东南大学;2006年
3 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郭海燕;从技术的本质看技术生态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远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4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4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