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三重逻辑的道德哲学解读
[Abstract]: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thre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history. To inquire into the original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n fact to ask wha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at is, to ask wh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generated. Therefore, this kind of questioning is not a descrip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what it is", but rather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its formation, that is, "why is it what it is". From the ethical relations involved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ral philosophical basis of its formation, including both the object dimension and the subject dire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al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at modern technology is what it is. Considering the reality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philosophy, it not only concerns the ethical circumstance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ut also concerns its multiple ethical effects and its ethical paradox. The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at modern technology is what it should be. Exploring the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philosophy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ethic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ut also with the ethical principle tha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triple logic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lects that its subject should not only pursue "what can we know" and "what can we do", but also reflect on "what should we do", that is, we should do something and do something wrong. In other words, we should not only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how to coordinat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ety-nature-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承担的2012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 2010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江苏省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基地项目“高技术道德哲学研究”(20103-01) “科技、伦理与艺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科学伦理研究”(20103-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爱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经济与伦理悖论的认同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1期
2 陈爱华;;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中的生命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8年03期
3 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孙斌;张艳芬;;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爱华;;论和谐伦理精神[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2 陈爱华;从《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青年马克思的科学伦理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4 陈爱华;;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徐宗良;;基因技术的趋向及道德哲学的反思——与樊浩教授商榷[J];学术月刊;2007年03期
6 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樊浩;[N];光明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兴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演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2 乐传新;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李开华;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1999年01期
4 杨爱东;;论人的“主体性”与科学发展两难困境的解决[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剑梅;;没有灯光通明的夜晚[J];书屋;2011年06期
6 张俊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7 徐厚德;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征和功能[J];江汉论坛;1992年07期
8 韩佩琦,高新存;读《物理工作者与产业》有感[J];物理;2005年08期
9 陈国珍,赵林;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4年03期
10 张天荣;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茹建辉;;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自己的道路[A];2003年专家论坛论文及有关材料选编集[C];2003年
2 刘世贵;舒长斌;;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黄伟程;许斗斗;;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4 董瑞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在我国的继承与发展[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马国馨;;科学技术和SARS[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纯成;赵兴太;;《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大纲[A];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建军;冯静;;科学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吴春霞;黎臣;;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体育产业开发现状的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9 余谋昌;;科学价值观,科学技术的生态学批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10 温皓;;心理学视角下的现代科学技术[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范秋菊;我国首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乔地 通讯员 肖建;大型科技辞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3 陆凌;现代科学技术对装备科技动员的影响[N];中国国防报;2004年
4 朱效民;科学技术为何是今天这个样子?[N];学习时报;2007年
5 村夫;农民致富要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N];贵州日报;2006年
6 张东风;发展中医药决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王众;依托现代科学技术 打响菏泽科技品牌[N];菏泽日报;2006年
8 子萧;科技春天的里程碑[N];工人日报;2006年
9 丁西宝;“恒古骨伤愈”一个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走红的民族瑰宝[N];消费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朱广菁;探究科技与人文融合途径[N];大众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琳;从“我”到“类”的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2 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姚玉南;虚拟维修系统及维修生产组织与实施过程模型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雅雄;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在色谱及毛细管电泳分离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姜传银;散打运动训练监测与评定的系统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
6 温卡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7 江滨;Synuclein-γ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与直肠癌中西医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郭岭;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郭会;几类发展方程的最小二乘有限元方法[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蒋元涛;基于SWOT的智能型动态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江;现代科学技术呼唤人文关怀[D];吉林大学;2008年
2 雍克勤;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陈梦莹;科技文化视野下的苗药产业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徐桂萍;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休闲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5年
5 范丹阳;邓小平科技发展战略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芳琳;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开展STS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勇;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反思[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魏浦雅;论法律对科技发展的调控作用[D];东华大学;2007年
9 王汇明;平原型水库库区浸没分析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陈茜;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新型科技文化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5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