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公共精神的伦理形态及逻辑进路

发布时间:2019-07-20 08:00
【摘要】:公共精神的实质在于人们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价值进行澄明、维护和持守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品质与精神样态,其生成进路依循的是"伦理—道德"的生态范式,体现的是"规范→德性→德行"的动态逻辑过程。公共精神的"规范"形态是原始、自然样态,依据并呈现的是"伦—理"生态;公共精神的"德性"形态是形象、现实样态,依据并呈现的是"道—德"生态;公共精神的"德行"形态是真实、充分样态,依据并呈现的是"德—行"生态。"规范→德性→德行"的伦理形态所标识的正是公共精神"潜在→自在→自为"的逻辑进路。
[Abstract]:The essence of public spirit lies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public value in modern public life, the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of the human nature quality and spiritual state shown by people, and its formation path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aradigm of "ethics and morality", which embodies the dynamic logical process of "standardizing morality and morality". The "normative" form of public spirit is primitive and natural, according to and presents the "lun-reason" ecology; the "virtue" form of public spirit is the image, the realistic form, and the "Tao-virtue" ecology; the "moral" form of public spirit is real and full, and the "virtue-action" ecology is based on and presented. " The ethical form of standardizing moral virtue marks the logical approach of "potential self-action" in public spiri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昌工程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项目号:12KS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德怀特·艾伦,任中棠,卢瑞玲 ,刘悍 ,李林;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2005年03期

3 郭湛;王维国;;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喜亭;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陈峗;中国现代性意识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力;当代公用物法律关系的演变及其公用性的保持[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潘一禾;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03期

5 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05期

6 喻希来;中国人本位的世界公民主义[J];战略与管理;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于昆;;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12期

2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J];装饰;2011年03期

3 翁剑青;;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J];艺术.生活;2007年03期

4 彭继红;宗教政策与公共精神生活管理的内在联系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舜清;;从“公共精神”看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民族的性格:公共精神的缺乏[J];文化学刊;2008年03期

7 于文龙;;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与公共精神[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2期

8 吴怡;;公共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J];党史文苑;2009年24期

9 张艺华;;严复的“善群”观与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贤;;广场雕塑的公共精神[J];大舞台;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祖社;;“公共精神”教育:培育与建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之不可或缺的理论维度[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钱海梅;;论和谐社会的公共精神[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3 潘忠宇;;培育公共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赖诗攀;王红霞;;官僚制下的行政决策体制优化[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祝琳;;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公务员公共精神现状分析与对策[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月云;许红峰;;侨乡社会资本视域下侨乡乡镇居民体育服务公共精神[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赵爱玲;;从公民意识到公共文明:一种基于社会公德建设视角的分析[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陈春萍;叶幸男;;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吴开松;简论公共精神的现代内涵[N];光明日报;2008年

2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王宏维;和谐社会催生现代公共精神[N];南方日报;2009年

3 潘强恩;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4 杨靖洁;重唤地产公共精神[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江雪;企业家要有公共精神[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王攀;小商贩的公共精神和城管的服务意识[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任孟山;立法塑造公务员公共精神[N];华夏时报;2004年

8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 赵爱玲;大力培育公共精神的两个突破口[N];北京日报;2008年

9 傅达林;在危机中构建国民公共精神[N];法制日报;2009年

10 李建华;促进公共精神的生长[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子明;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马明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伟干;行政检举的伦理之维[D];中南大学;2012年

5 任泽涛;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D];浙江大学;2013年

6 马敬仁;政府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朝阳;公共利益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洪晓梅;转型时期中国社团功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道云;论新时期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郭李君;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韦昌海;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韩志君;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曼;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梦欣;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皓;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D];郑州大学;2012年

8 蒋毅;班级管理中学生公共精神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海兰;我国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肖云;武警国防生公共精神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6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16585.html

上一篇:家风非小可  
下一篇:集体主义与贿赂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