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与贿赂
[Abstract]:Bribery refers to the transfer of property from the bribe to the bribe, and the temporary transfer of public power from the bribe to the bribe, and involves the abuse of public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collectivism is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root of bribe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bribery is affected by two factors. On the one hand, the perspective of bribery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bribery. The study unanimously proves that collectivism promotes bribery behavior intention. However, although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llectivism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ribery perception and bribery attitude, there are still a few inconsistent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ype of collectivism also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bribery. The mechanism of collectivism on bribery is still mainly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ral involvement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future, we can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ctivism and bribery from three angles of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ctivism and bribery, and the mechanism of collectivism on bribe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ZHB0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建新;周明洁;;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2 肖俊奇;;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雨涵;周宵;;关于人格研究本土化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张焰;曹立群;;社会支持理论与腐败:影响腐败的结构性决定因素的再检验[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2期
3 吴一平;芮萌;;地区腐败、市场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年11期
4 蔡小慎;张存达;;非正式约束视角下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治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高慧智;张京祥;罗震东;;复兴还是异化?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空间转型——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的实证观察[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6 张波;刘漫丽;赖韦文;向安强;;中原贫困地区乡村民间信仰及其对村民生活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小刘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7 高盛楠;;话剧《白鹿原》在符号学视域下的乡土本色与文化内涵[J];当代戏剧;2014年02期
8 孙健敏;焦海涛;赵简;;2007~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9 王霄冰;林海聪;;公祭的语义衍变、古今形态与当代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顾祥;;基于产业资本流动视角的农业安全问题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莹;企业人格视域中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桂芝;中国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控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5 冯虹;经济加速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6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7 王磊;差序式领导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秦红松;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战迪;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关恒;人民币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强;东道国腐败对FDI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英;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问卷的编制及人格特点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张海涛;构建中国人人格的行为指向结构[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少杰;行政问责制下的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丽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陈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兵;欠发达转轨国家政府治理模式及其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彭巧霞;构建和谐社会与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D];南昌大学;2007年
9 金彩芬;人格变量对大学生内隐羞耻、外显羞耻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谢智静;父母对孩子个人目标的期望的相关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年02期
2 宋维真;中国人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表的结果分析[J];心理学报;1985年04期
3 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张妙清,梁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意义与程序[J];心理学报;1993年04期
4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庆云;刘小康;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大六人格因素的临床价值——中国人人格测量表(CPAI)、大五人格问卷(NEOPI)与MMPI-2临床量表的关系模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锦;郑全全;;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2年01期
2 马婕;常峰;;计划行为理论在医药消费行为领域的适用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11期
3 Dominik Papies;Michel Clement;刘建蓉;;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消费者网络电影下载动力因素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2期
4 陈怀中;刘霞;;浅述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0期
5 赵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变量测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李慧梅;王丽;;计划行为理论(TPB)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徐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学习倦怠感的考试作弊行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8 李京诚;合理行为、计划行为与社会认知理论预测身体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荣刚;;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从众倾向等因素对行人“闯红灯”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段文婷;江光荣;;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慧颖;金笑非;陈根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李连友;秦雨馨;;失业保险被保险人欺诈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5 姜峰;侯玉波;;思维方式与健康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蒋丽;李永娟;刘雪元;;不安全驾驶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修订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德辉;苏雪芬;高杨;葛菲雪;;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周围人吸烟对农村地区青少年抽烟意念和行为的预测作用[A];第15届全国控制吸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涛;基于延伸的计划行为理论的网络游戏持续使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超速行车意向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付庆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机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3 聂小飞;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边缘气象条件下违规飞行分析[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2年
4 杜鑫;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服装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5 林国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铁路路外安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玲玲;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务员参与廉政教育意向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金晓红;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网络民族主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晓琳;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我国核电项目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9 胡艳;计划和障碍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到行为过程的解释和干预[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10 朱园飞;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上购物消费者持续购买意向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7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1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