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大同书》政治伦理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0-03-25 09:32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倾注大量心血而完成的传世经典之作,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康有为整个伦理思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康有为在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学说之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当然,,它并非两者的简单拼凑,而是康有为在对两者进行吸收消化之后注入自己甚为独到之见解而全新构建起来的属于他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本论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来对《大同书》所蕴含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一番积极地探索,以便能使这些思想得以被系统地发掘出来。本论文除引言之外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旨在探讨《大同书》政治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共阐述了“性无善恶”的自然人性论与“不忍之心”说两大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旨在全面阐发《大同书》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分别为《大同书》政治理念的“权威佐证”、政治伦理思想的“天下观”、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诉求、评判制度优劣善恶的标准、对现世制度的伦理解构与重建这五个角度来对其予以展开阐述。 第三部分旨在对《大同书》政治伦理思想予以宏观评价,分别从《大同书》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局限性与当代启示三个方面来展开评价。, 《大同书》的理论体系比较庞大,故其政治伦理思想也比较繁杂,笔者通过这种对文本的全面解读与总结归纳,以期能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更好地把握《大同书》的政治伦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赵炎才;刘师培近代“私德”“公德”思想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谢毓洁;评郑观应的商战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朱小会;;关于王国维选择文哲之学的审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沈素珍;;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李中原;;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赵蕾;郝江波;;论五四文学论争中胡适角色的转变[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亚东;聂民玉;;“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云立新;;孙中山开放思想的当代诠释[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可园;齐卫平;;社会转型期提升执政党政治沟通能力研究[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9 陶有浩;;近代中国的幸福观探析——以传统儒家幸福观为参照[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9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99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7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