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2:13
【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分析,揭示出它们在该领域研究上的优劣;通过对西方诠释学思想与诠释方法的考察,综合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优长,从而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诠释学方法,并运用其去研究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规范和基本理论,以实现它们从传统到现代意义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反思。历史研究法、阶级分析法、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综合创新法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几种常见方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各自内容与特点互不相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们又各有自己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诠释学与诠释学方法。诠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诠释的学问。在西方,诠释学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圣经诠释学、语言学诠释学、普遍诠释学、人文科学诠释学、此在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等五个阶段。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它们都有其相对独特的内在规定性,并且所侧重的诠释角度与与诠释方式也有所区别。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消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创新的诠释学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用一种新的诠释理路与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研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创新的诠释学方法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方法是统一的。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诠释学视域。对中国伦理思想传统进行重新诠释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首先,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可继承性与可塑性。其次,重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伦理文化的召唤。创新的诠释学方法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仁”规范和“义利 观”理论作了新的俊释。 现代转换有较大的优势, 或许, 但是, 这一连释方法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意义的 我们今后依然会有很多问题堕待解决。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曙;;女性主义身体叙事在华语影像中的表达嬗变——从传统伦理背叛到民族大义冲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3 孙际惠;;保罗·利科的语言哲学观[J];求索;2011年06期

4 杨朝蕾;;《婴宁》中“鬼母”形象的文化阐释[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姚满林;吴琼;;论狄尔泰的“体验”概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查常平;;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读谢列贝克斯的《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向正祥;;传统与当代——中国传统居室文化与当代居室文化的发展趋势[J];艺术·生活;2006年04期

8 顾土;;什么才是优秀传统[J];同舟共进;2011年09期

9 尹延安;;诠释学视域下GOD汉译名之争[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10 骆璐;;中医英语教学之我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沈毅;;传统伦理糟粕与古代商业道德[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5 张继栋;;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观念的更新[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兼评利科的隐喻理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旭东;;经典诠释中的互渗——诠释学视野中的二程“穷理”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 何强;“实事求是”:当代诠释学视角的再理解[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2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本体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薛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诠释学的伦理学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沈湘平;历史意义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4年

9 吉富;诠释学与人类学[N];人民日报;2000年

10 刘耘华;诠释学中的合法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2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3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6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7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蕾;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华;诠释学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静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D];兰州大学;2011年

4 郭晓霞;重现伊甸的丰荣[D];河南大学;2003年

5 尤炜;诠释学视角中的早期《诗经》研究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袁文彬;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与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凯;孟子的诠释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鲁强;试论法律诠释学中的“先见”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谭琼;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学小说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9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99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