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我国手机短信交往伦理问题及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28 08:03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往方式也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手机短信交往是继网络交往之后,信息时代的又一全新交往方式。它以极强的移动性、可控的异步交流、主体去现场性以及交流的私密性等优势,增强了人们在交往中的互动,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提高了交往的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短信交往给人类带来的并非都是好与善,在交往中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不容小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人际交往异化;其二,短信主体不道德行为泛滥;其三,粗俗文化蔓延;其四,信任危机。然而,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多方面的:有短信技术自身的原因,也有短信主体的原因;既是社会转型期现实交往伦理问题的延伸,又是社会他律缺失的必然结果。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平添了诸多困扰和危害,给传统道德规范和现有法规带来前所末有的冲击和挑战。因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与伦理途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思想和中国儒家交往伦理思想中寻求启发,把主体间的交往性理解、交往主体的话语有效性以及在交往中的情理沟通和理性商谈作为合理短信交往的理论依托,并将无害、诚信、慎独、尊重等伦理原则确立为短信交往主体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试图通过提升短信交往主体的道德资质以及增强政府对短信的监管力度、完善手机短信相关法律法规以确立和谐短信交往的实践途径,期望能以此规范短信交往行为,减少甚至消除交往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净化短信交往环境,使短信交往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以便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莫湛,吴伟;手机短信——新的传播方式[J];当代传播;2003年05期

2 何册辉;车衍晖;高博;;手机短信息诈骗案件侦防对策探究[J];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02期

3 姜迎春;;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4 张世友;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齐鲁学刊;2004年05期

5 郭纹;网络社会与伦理道德[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年02期

6 张世友,石冰;“慎独”精神教育与青年学生网络道德修养[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衣俊卿,孙占奎;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J];哲学研究;1994年05期

8 陈科华;互信如何可能?[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培君;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手机短信的媒体角色[D];郑州大学;2005年

2 涂燕平;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霞霞;手机“短信事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巩晓丽;手机短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建构[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杜娅萍;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4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04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