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判断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神经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判断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伦理学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间的争论。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只有遵循理性法则所做出的道德判断才是可靠的,而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者则认为,主体的情感在道德判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近,西方伦理学中出现的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神经伦理学试图通过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来解决这一争论。神经伦理学依据大量神经科学实验的成果,论证了情绪是道德判断产生的重要因素。该学科针对脑损伤患者展开、深入的道德判断的情景实验研究,呈现了一套与道德判断相关的“道德脑”网络,这种道德情绪的脑机制研究指出情绪始终参与并最终影响了主体的道德判断。同时,神经伦理学对不同的情绪与脑区的关系进行了探寻,进一步确定了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相关脑区不同程度的激起而形成的,指出主体没有情绪引导的道德判断是不适合人类道德生活的,从而,某些神经伦理学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情感主义主张。但神经伦理学道德判断情感主义主张的讨论显然是存在问题的。首先,部分神经伦理学家所认知的理性是“经验化”和“工具化”的,他们企图用实然性的工具理性去解释以应然性的实践理性为研究基础的传统伦理学框架内的相关道德判断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其次,进化论的佐证表明了道德原则的产生具有理性基础。心理学学科的相关实验和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理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再次,由于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限制,神经伦理学相关道德实验背景的极端性,以及神经伦理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局限性,致使神经伦理学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并不完善,该学科在理论框架内的讨论尚缺乏严谨、确实的理据。因此,神经伦理学当下的道德判断研究,应当客观、综合地说明理性与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位置。神经伦理学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虽然存在问题,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了对情感的道德心理学的强调;二是神经伦理学的研究发展将推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互动;三是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明确了健全的道德教育需要理性与情感的共同参与,并有可能通过揭示道德判断的内在机制给我们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四是给予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该学科研究的启示,即我们应当用开放的眼光对对待其发展,同时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面对其研究。
【关键词】:神经伦理学 道德判断 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论9-17
- 一、道德判断的两种对立理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9-11
- 二、神经伦理学及其理论背景11-13
- 三、神经伦理学道德判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第一章 神经伦理学中道德判断的情感主义及其证据17-30
- 第一节 关于道德判断的激进的情感主义及其佐证17-20
- 一、激进的情感主义——海特的社会直觉模型17
- 二、来自生理研究的佐证17-19
- 三、躯体标识假设的再度证明19-20
- 第二节 关于道德判断的温和的情感主义20-25
- 一、格林尼的双加工理论20-23
- 二、双加工理论的论证23-25
-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德判断情感主义的支持25-29
- 一、公平感25-27
- 二、其他道德情绪27-29
- 小结29-30
- 第二章 对神经伦理学中道德判断情感主义的批评30-38
- 第一节 神经伦理学情感主义者对“理性”的理解偏差30-32
- 一、神经伦理学情感主义者对“理性”的“经验性”的理解30-31
- 二、神经伦理学情感主义者的对“理性”的“工具化”的理解31-32
- 第二节 理性对道德判断的主导作用的证据32-35
- 一、道德原则产生的理性基础32-34
- 二、心理学学科相关实验的思考34-35
- 第三节 神经伦理学研究的局限与困境35-37
- 一、研究局限35-36
- 二、研究困境36-37
- 小结37-38
- 第三章 神经伦理学下道德判断研究的启示38-46
- 第一节 对神经伦理学学科研究发展的启示38-41
- 一、对情感的道德心理学强调38-39
- 二、完善神经伦理学的理论框架的建构39-40
- 三、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互动40-41
- 第二节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41-43
- 一、道德教育的的情感和理性之维41-42
- 二、神经伦理学道德判断研究对道德教育启示的具体内容42-43
- 第三节 对神经伦理学道德判断研究态度的启示43-46
- 一、用开放的眼光对待43-44
- 二、用谨慎的态度研究44-46
- 结束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2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2 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1期
3 李彦 ,姜珍;道德判断论纲[J];社科纵横;1993年06期
4 ;道德判断的标准[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1期
5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邢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8 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9 唐嘉荣;;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徐平;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李晔;鲁铱;陈昭蓉;;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文琪;金盛华;;自我构念与道德判断[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张小英;郑日昌;;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湘一;丁道群;;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杨飞;李明;;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宁;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N];文汇报;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N];检察日报;2003年
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和谐社会论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陶一桃 ;不要滥用“和谐”[N];浙江日报;2005年
7 李晓岗;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8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燕继荣;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N];学习时报;2003年
10 尤小刚;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颜志雄;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神经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判断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10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