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
发布时间:2020-04-05 08:52
【摘要】: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主义极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鉴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信仰可作多种划分,就其意识性而言,我们主要地将其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哲学是信仰的理性实现形式。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无论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有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信仰作为精神需求中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部分为人类提供着终极关怀。信仰同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革命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信仰起到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对社会而言,信仰是对民族向心力的维系。社会的转型往往带来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同时对信仰带来极大冲击。因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的成因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特定时代中国自身的原因。由于信仰处于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一定时期的“信仰危机”又对社会转型和进步带来巨大影响。所以,信仰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前中国社会对信仰的选择,有中国传统信仰、后现代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等等。其中共产主义信仰以其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并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从而实现其作为信仰的科学性。故而不失为迄今为止我们最佳的信仰选择。因此我们必须重塑共产主义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重塑共产主义信仰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本文并就此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2
本文编号:2614802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柳俊杰;当代中国信仰结构嬗变与重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奕彤;当代青年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4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1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