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视阈下的我国国民幸福观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09:21
【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何谓幸福?这是一个延续久远的理论话题。从古至今,无数思想家曾对幸福的内涵给予过理论上的解答。它形成了不同学派、不同视阈下的幸福观,,反映了不同社会和时代背景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应该赋予幸福更具有时代意义的内涵。幸福与否,前提是将幸福置于什么样的幸福观之下。当前,学术界对幸福观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教育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单学科角度来展开,由此决定了对幸福的理解和根本态度存在着显著差异。而本文尝试从经济伦理角度来研究幸福观问题,并分以下三个部分加以详细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经济伦理视阈下幸福观内涵的界定以及当下意义的阐释。首先,追溯古今中外的幸福思想,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物质至上和精神至上幸福观,引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次,交代经济伦理的缘起、含义、研究对象等,基于现实和历史依据,推出经济伦理幸福观的内涵,并从时代背景、现实境遇、幸福本质、途径更新、应然结晶五个维度阐述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独特价值;最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突显经济伦理幸福观确立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民幸福观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问题主要有,幸福观意识淡薄、缺失,幸福目标不科学以及幸福动机不端正。结合本文的经济伦理视角,探究出根本原因是“人的经济伦理本质规定性的异化、经济伦理建设与经济体制变革不同步、生产目的与道德手段的不一致、价值观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也就是从经济伦理的理论认识到实践环节上出现了偏差。 第三部分,主要是提出现阶段依托经济伦理幸福观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水平的对策。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提出对策。政府层面,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健全惠及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经济伦理制度化机制形成;社会层面,努力推行全社会的普及幸福观教育、全力发挥大众媒体的“导航”作用、着重加深企业文化的经济伦理底蕴;个人层面,争做双向度的人、树立本我幸福观、具备幸福的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3
本文编号:261483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月秀;;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及对策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慧红;陈楠;;中国幸福指数的构建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陈继红;;近十年来传统经济伦理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5 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肖少北;袁晓琳;;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年02期
7 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2期
8 丛倩茹;高跃;耿晔;;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J];才智;2010年21期
9 王江仑;;财富增长不等于幸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朱金瑞;中国经济伦理学十大热点问题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61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1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