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关于解决生命伦理难题的基本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3:39
【摘要】: 飞速发展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难题,常常使人们无法做出有效的道德决定。这种伦理难题的涌现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多元道德文化的影响,使人们无法获得一致的道德判断。二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于生命规律的强力改造,使许多问题超出了传统道德的调整范围。 面对这种道德困境,生命伦理学家们进行了积极地理论开拓,,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张。主要包括:一是注重基本价值观的开拓,这被称为理论模式。一是借鉴了工程学的思维范式,这被称为工程模式。还有一种是希望通过道德主体间的商谈来获得有效的道德决定,这被称为商谈模式。 经过分析这几种理论思路,我认为解决生命伦理难题的真正优良的方式在于实现“道德共识”,也就是道德主体之间通过协商来达成在生命伦理问题上的道德价值判断的一致。这种共识论既考虑到了当代社会多元道德文化并存的现实,同时也考虑到了公民化社会中伦理功能弱化的趋势。 为了克服这种共识论可能具有的缺点,我又借鉴了形式主义伦理学的论证方式,也就是首先预设并论证了一定的基本原则,生命伦理难题上的道德共识应当建立在这种价值基础之上。这种基本原则包括事实的和形式的两个方面,事实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现代生命伦理难题的科学技术根源来确定的,而形式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多元道德文化的影响而提出的,包括“允许”和“不伤害”两种主要原则。 在分析完道德共识的基本原则之后,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这种共识。在本文中,将这种共识的实现途径主要归于道德商谈,即通过道德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来实现对于某一道德原则或道德决定程序的共同认可,这为人们解决当今许多迫切性的道德疑难提供了可能。 但是本文没有局限于商谈模式的理论框架,而是同时肯定了道德价值开拓的积极意义。新的道德价值理论为人们构建新的道德共识和反思已有共识提供了理论资源。 当人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可能又会由于新的道德难题的出现而打破这种共识,这就使道德共识的实现处在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 相信本文的理论探讨可以为生命伦理难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李煜婕;;试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强昌文;;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陈静;;他者伦理视域中的当代人际和谐建设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星;;安全生产理论的道德基础探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姚轩鸽;;全球化背景中的伦理冲突与道德重建研究[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4 任丑;全荣花;;应用伦理学视阈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田文利;;论国家伦理是警察伦理存在的正当性基础[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胡可涛;;道德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探析——关于康德与孟子伦理学的一个比较[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罗能生;;道德权利的存在依据及其在现代伦理学中的意义[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曙光;;内外开放与制度变迁——《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前言[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10 庄永志;;目的、手段、结果与抉择——隐性采访的伦理问题再探讨[A];2004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安杨;我国宠物福利法律保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吴志刚;理性立法程序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郭伟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7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17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f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