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钦波;论中国道德价值观构建中的缺憾[J];教育科学;1998年04期
2 宋云高;费建春;;民营企业如何追求道德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福建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组;曾盛聪;;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价值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爱良,李海萍;儒家文化语境中的儒家道德价值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4期
5 王海红;;《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引退”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李贵生;;浅释“朝闻道,夕死可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叶雅琴;周昕;;《伯妮斯剪发》所映射出的社会道德状况[J];文学教育(下);2009年07期
8 姜红;;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2期
9 朱鉴成;;拿什么拯救你——“兄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朱月兰;;论哈代的道德价值观在《苔丝》中的体现[J];文教资料;2007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向明;刘丽;辛志勇;;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李江梅;;儒家思想——重构道德家园的基柱[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宋云高;;民营企业如何追求道德价值[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孟景;黄希庭;;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变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何佳讯;才源源;王莹;;中国文化背景下代际影响对代际品牌态度的作用: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陈泽环;;探寻面向未来的道德价值观——以冯契、张世英为例[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李红;;沿海及内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定量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8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与测验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孔润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论伦理学的发展(摘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管宁;;军工企业道德进步的路径研究[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士会(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重视道德价值观教育[N];广西日报;2001年
2 张昱婷;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人本精神体现[N];吉林日报;2010年
3 袁晓明;“新思想解放”不能忽视的道德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4 廖小平;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成年人的道德责任[N];光明日报;2005年
5 袁晓明;美国经济政策背后,价值观在较量[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通讯员 田智;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视野中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吴祚来邋(中国艺术研究院);《蜘蛛侠3》给国产大片上了一课[N];广州日报;2007年
8 许大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N];黄山日报;2010年
9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 吴锡源 邢丽菊 译;儒学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501班 李长庆;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禾;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主流价值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菁;养成与反哺[D];西南大学;2008年
3 袁智忠;新时期影视作品道德价值取向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英姿;伦理的生态向度[D];复旦大学;2007年
8 陈彩玲;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梁运吉;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史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苟国娟;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志伟;道德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李亮;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道德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孙霞;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视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智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金奕;80后道德价值观的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丹;论当代中国企业家道德价值观及其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辛蓓;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10 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1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2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