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格森的生命伦理观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慧;打开心灵的窗户——评心理现实主义在《人树》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韦虹;;西方文学作品中时间概念的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金凤;;柏格森的《笑》的喜剧理论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姚娜;;现代声音风景与读者敏锐的耳朵——论伍尔夫作品中通过听觉实现的声音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郭桂花;;声韵与体验——《追忆似水年华》中的音乐意象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7 李硕嘉;;鬼魅·黄昏人鬼情——浅析《鬼恋》中鬼魅色彩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8 周冬莹;;论德勒兹的“潜在影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余虹;生命艺术:健康的与病态的——尼采的生命艺术论[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10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永缜;;人类面向未来的路向选择:共生时代[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陈蓓露;;公共艺术的触觉表达与慢生活设计[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王治东;;技术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进路——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张之沧;;论科技创新与非理性思维[A];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五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璐;择同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5 陈玲;从《诗经》看周代先民的时间意识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丽玲;论九十年代的口语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发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张洪波;凝聚、超越与沉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亮;苦难中的生命抗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春春;创造进化论与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2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