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交往功能与异化消解

发布时间:2020-04-14 07:53
【摘要】:近年来,网络交往作为当今社会上的独特交往方式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网络匿名交互作用模式,使得网络交往曾现出非线性、不可控制的动态交互过程,网络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使得潜在信息权力结构决定着显现的信息权力分配,引发了网络资源使用的异化,集中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使用不均衡:网络恶意政治、文化信息传播猖獗;网络游戏娱乐功能设计的功利化;网络聊天工具使用的色情化。网络交往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也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表现为:价值观的异化;感知异化;能力异化;社会角色异化。现行的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在引发众多异化现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完善人格的影响;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网络交往功能设计对伦理教育的冲击。 面对上述异化现象和伦理问题本文主要从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用户因素、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网络功能设计”因素及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伦理制约因素着手分析了异化现象的根源,提出了网络伦理问题的防范措施:在教育方面,灌输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提高全民特别是网络功能设计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培养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在网络功能设计方面,注重伦理因素在网络功能设计中的作用,发挥网络交往技术潜力,增强网络交往功能的“反异化”能力;在技术评估方面,要重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预见和伦理评估,完善网络伦理,注重伦理因素在网络功能设计评估和控制中的应用,以便使人类新的生存环境——网络空间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达到人与技术的和谐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观察与分析[J];大家;2011年15期

2 方钫妍;;网络交往的演进及其伦理意蕴——基于“交往行动”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丁娟;;网络呼叫转移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2008年03期

4 徐琼;谢东宝;;网络强势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忧思与求索[J];教师;2011年20期

5 顾爱梅;;培养聋生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适应性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6 祝军;;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影响及其引导策略[J];天中学刊;2011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娟;;青少年人际依恋与网络交往关系的发展和差异[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晓霞;;关于网民网络交往热点问题态度的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闫隽;;网络角色及其心理效应[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晓霞;;网民网络人际交往动机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霞红;;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苏依勒图;;小学生怎样健康上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10 苏依勒图;;小学生怎样健康上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 何林;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发展与提升[N];广西日报;2007年

2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杨波;从网络交往看当代人际关系的嬗变[N];解放日报;2006年

4 关珊;将礼仪进行到底[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彭国华;网络世界中的伦理[N];人民日报;2002年

6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7 施战军;《偿爱》的看点和启示[N];云南日报;2010年

8 ;“非中心”的精神向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9 孙金青;互联网:有自由更需要规则[N];人民邮电;2008年

10 沈晓夫;网络化孤独[N];健康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3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敏;网络交往功能与异化消解[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杜娅萍;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吕夺印;网络交往对自我认知影响的探索性观察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高磊;论网络交往的虚实二重性[D];山西大学;2010年

5 彭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艳杰;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银;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君;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晓琬;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的网络交往方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7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27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