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我国婚姻暴力问题的伦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0-05-30 20:35
【摘要】: 婚姻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人权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婚姻暴力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文化、种族及宗教背景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可见,婚姻暴力不仅仅是家庭内部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因素、模糊概念、错误认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婚姻暴力的理解和认识还没有形成社会的共识和清晰理性的概念。作为家庭伦理范畴内的婚姻暴力问题,有着伦理道德涉及的相关性和探析的可行性。正确认识婚姻暴力,对其类型和特点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于我们了解它对社会的危害性,分辨其本质特性,提高“防暴治暴”的信心和勇气,是进而形成全社会反对婚姻暴力的强大道德氛围具有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课题。 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进步过程。因此,加快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意识的进步,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伦理学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其内在的成因和外在的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婚姻暴力问题的确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并构成社会危害的严重问题。本文从伦理学、社会学和道德心理的角度,探寻婚姻暴力的原因、寻求解决婚姻暴力的对策和途径,力求找到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同婚姻暴力的内在联系。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多角度的对婚姻暴力进行“解剖”,并防止婚姻暴力提出干预对策。希望不断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婚姻暴力逐渐退出社会历史的舞台,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就婚姻暴力而言,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婚姻暴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它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家庭的基础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构成了危害。婚姻暴力存在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的宽容态度造成的,至今仍有许多人把殴打配偶视为纠正对方错误的权利,婚姻暴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习俗、舆论所认同。对此国家和社会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以道德教化和心理调适为根本,加强防暴、治暴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夫妻双方在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心理的调节和婚姻家庭道德责任认知等方面要有明确而充分地把握。在处理夫妻关系时本着自主性、调适性和交互性的伦理原则,促进夫妻双方的交流和理解,积极预防和消除婚姻家庭中的暴力行为。 总之,反对婚姻暴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加强法律建设的同时,强化社会道德调控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要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提高男性的道德水平和修养,还要提高夫妻双方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公众对婚姻暴力问题的认识,真正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只有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起婚姻义务和家庭责任,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增进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感情融通,并在家庭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方能维护婚姻的和谐和稳定。只有让反对婚姻暴力的观念渗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遏制婚姻暴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23.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安琪;;婚姻暴力研究:概念厘清与性质区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梦;婚姻暴力的起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刘梦;制止暴力婚姻需要全社会参与[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年月;婚姻暴力社会公害[N];厦门日报;2005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徐安琪;婚姻暴力概念不宜宽泛化[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刘梦;面子与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罗洪启;从北魏时期的一则案例解读中国法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刘梦;平等与权利 女性首要的话题[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刘梦;平等与权利女性首要的话题[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王燕 记者 杜学敏;天津妇联摸查家暴现状[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刘梦;男人为什么使用暴力(3)[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辰琛;我国婚姻暴力问题的伦理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娜;婚姻暴力中受虐妇女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2年

3 李娜;典型案例视角下的晚清家庭婚姻暴力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4 冯莉;家庭暴力及其对子女影响的伦理思考[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蔡圆圆;婚姻暴力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之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丁玉玲;女性被害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森;论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王莹莹;知识女性群体遭受家庭“冷暴力”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马雯菁;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陈琪;受暴妇女庇护救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688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88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