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伦理学视域下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6:40
【摘要】: 中国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是东西方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理想的冲突和认同问题,因此,社会理想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文化对比,我们对比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两位先哲的社会理想理论,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比东西方社会理想的异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多启示。 社会理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人类对社会未来的超前认识和观念建构。它不仅是认识的结果,还是价值建构和评价尺度,更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风尚的理想设计与论证,它本身包含了对理想伦理关系的描述与表达,因此,社会理想也是伦理学视域中研究的问题。 孔子和柏拉图社会理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一个旧秩序解体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状态。在文化传承上,夏商周三代的血缘宗法社会特征是孔子社会理想形成的基本前提。周武革命是以伦理革命代替政治革命,也就是把所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归结为统治者的个人道德。这一切奠定了孔子社会理想是以伦理为本位,以恢复“周礼”为最终目标。柏拉图面对的是城邦制的衰落,他要建设一个理想的城邦,因此城邦制的民主制度,以及斯巴达城邦中长期实行的共产制度都给柏拉图的理想国以灵感。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波,力图实现一个像尧、舜、禹时代那样圣人统治,以礼治国的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孔子以“礼制”为实体,以“仁”为核心精神,以“正名”为手段,孜孜不倦追求一生。柏拉图的社会理想是要建立一个“至善”的正义之国。这个至善的正义之国是一个至善的城邦与至善的个人合二为一的。柏拉图通过良好的公共教育、共产制度、培育哲学王等方式以实现他的理想国。 孔子和柏拉图二人的社会理想目标的比较:两种理想社会有相似之处,如:都依据个人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把理想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都力主建立一个人人道德高尚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同时这个社会又是依据个体道德境界的不同来划分的等级制的社会。两种理想社会又有本质的差异: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上,孔子强调的“人治”是以德治国,柏拉图强调的“人治”是以智治国;理想社会的社会基础不同,中国是家庭本位社会,西方是共同体社会;理想社会的统治方式不同,中国是人情社会,西方是理性社会,最终导致中西方历史上的“礼制”传统与“法制”传统。 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各自影响了东西方社会理想模式的基本走向。在政治伦理上,孔子奠定了后世中国“圣王”模式,以德治国,贤人执政的思想,而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一直是西方政治伦理的核心论题之一;在经济伦理上,孔子“均平”理想,为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甚至到近代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本集中,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诞生。而柏拉图重视理性,从而发扬了西方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有很大关系。 孔子的社会理想影响中国两千余年,造就了中国这个以德性为核心的人情社会,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以“礼”治国的社会。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造就了西方两千余年的知识论传统,这些探索最终导致西方的法制传统。文化是全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应该不分国界,为全人类服务。社会理想作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东方哲人提出的,还是西方哲人提出的,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服务,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真正的理想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岭峻,李小萍;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许午;;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学基本问题看法的比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J];理论导刊;1997年10期

4 郝洁;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比较[J];理论探索;1999年06期

5 肖群忠;;道德理想新探[J];理论月刊;1985年11期

6 叶泽雄;社会理想论纲[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周纪兰;论理想[J];兰州学刊;1983年03期

8 孙汝荣;;再谈理想、价值、人生观[J];唐都学刊;1986年04期

9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李勇;关于社会理想问题的讨论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本文编号:2699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99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