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视域下的山西煤炭资源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6:57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山西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步伐,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通过人人行动,久久为功,共同建设美丽山西。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困扰、威胁着人类,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保护我们的家园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人与环境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哪些道德义务,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论域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近代化在山西的发端以来,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便与煤炭资源开发形成了复杂的纠葛关系。作为资源型经济区域,一方面,煤炭资源在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山西转型跨越的掣肘性短板,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山西经济发展能否在新时期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取决于环境问题能否得到全面的解决和足够的重视。 本文以环境伦理学基本观点和理论为依据,通过将环境伦理学的目标导向与山西煤炭资源问题的研究相结合。通过环境伦理学的视角,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保护与煤炭开采的悖论、整体主义与煤炭资源的出路及未来三个角度对山西煤炭资源问题进行解读。继而从制度设计及制度配置的角度,阐明山西煤炭资源问题的解决之道,即通过有序的聚集和合理整合,彻底解决我省煤炭资源多、小、散、乱的格局,提高我省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迎接大矿时代的到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8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秀;;现代性及其背反: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叶平;非人类的生态权利[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3 亢煦;;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教育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4 王东甲;;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J];法制与社会;2011年31期
5 张复明;;矿产开发负效应与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2期
6 张复明;;煤炭与山西[J];前进;2009年11期
7 余谋昌;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范式的转换[J];新视野;2001年04期
8 薛勇民,杨s,
本文编号:2701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0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