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TPP)是指第三方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惩罚违规者的现象(FehrFischbacher,2004;Jordan,Hoffman,Bloom,Rand,2016;谢东杰,苏彦捷,2019;陈欣,赵国祥,叶浩生,2014)。第三方本质上属于利益无关方,其自身既不会因违规行为而遭受任何损失,也不会因惩罚行为而获得任何直接的收益。基于名誉(reputation)解释取向的高成本信号理论(costly signaling theory;Gintis,Smith,Bowles,2001)认为TPP会被旁观者解读为积极的信号,表明信号的发出者具备某种或某些良好的品质(Bird,Smith,Bird,2001;Gintis et al.,2001;Jordan et al.,2016;Nelissen,2008),经过旁观者的人际传播(Dumbar,1993),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名誉,随之带来长期的收益会弥补之前因惩罚行为所付出的成本(FalkFischbacher,2006;Leimar,Hammerstein,2001;NowakSigmund,1998a,b;NowakSigmund,2005),并在总体上提高第三方的适应性(fitness)。虽然种种证据表明名誉取向对第三方惩罚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Sigmund(2012)认为目前对于名誉的研究过于关注其在计算个体的历史行为时所遵循的策略或模型,而相对忽略了名誉的内容或可能的评估方式。因为每个个体的过往行为难以计数,即使遵循最简单的原则(如NowakSigmund,1998a)对假想对象的名誉进行计算,也远超了哪怕是现代人类认知能力的范围(Sigmund,2012)。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应凭借了某种直觉式的、快速且简单有效的方法评估观察对象的名誉并进行人际传播,继而名誉系统才能形成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强大约束力。证据表明人们在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主要基于道德和能力两个社会认知基本维度,道德判断在具有优先性的同时既会受到判断对象合作行为的影响,又会影响判断者自身的合作意愿。鉴于合作行为对于个体及群体生存的至关重要性,以道德品质为内容的名誉系统可以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此外,道德判断在四分一秒内即可完成(DecetyCacioppo,2012),依此为评估方式的道德名誉并不会受到Sigmund(2012)所提出的认知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综上,本研究提出第三方惩罚不仅是维护群体规范的手段,同时也是受到道德规范制约的道德行为,而旁观者根据第三方惩罚行为评估名誉的方式为道德判断,受到TPP影响的名誉的内容为涵盖范围更广、约束力更强的道德品质。从高成本信号理论的角度出发,旁观者会将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解读为积极的信号从而判断第三方惩罚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将无视违规的行为(不作为)解读为消极的信号,判断第三方不作为者具备不良的道德品质。此外,高成本信号理论认为积极信号的传递效果受到行为成本属性的影响,惩罚的成本越高,旁观者会判断自愿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的道德水平越高,道德伦理学认为这种判断方式遵循的是结果论。消极信号的传递效果应不受成本属性的影响,因为基于惩罚的成本做出的道德判断存在使旁观者高估第三方不作为者道德水平的可能性,而遵循道义论的判断原则可以使旁观者免于承担误判的风险。本研究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即证明旁观者在分别解读积极信号与消极信号时对行为成本的敏感性不同。为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包含了以下四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惩罚组vs不作为组vs控制组)被试间设计的情景实验,利用最经典的第三方专断者博弈(dictator game)初步探究第三方惩罚对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惩罚组的旁观者会因第三方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而判断其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不作为组的旁观者会因第三方无视违规的行为而判断其具备更低的道德水平。为进一步验证研究一的结果,研究二同样采用单因素(惩罚组vs不作为组vs违规组vs互惠组)被试间设计的情景实验,相对于研究一,研究二的情景是基于各角色权力对等的公共利益博弈(public good game)。在控制了晕轮效应(halo effect)或单纯喜好效应(mere liking effect)的影响后,研究二发现旁观者判断第三方惩罚者的道德水平显著高于第三方不作为者,但是与违规组合互惠组(均为控制组)的第三方无显著差异,而旁观者判断第三方不作为者的道德水平显著低于第三方惩罚者及控制组的第三方。此外,研究二进一步发现旁观者对第三方的能力判断不受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证明第三方惩罚与道德名誉之间的关联,研究三采用单因素(高道德组vs低道德组)被试间设计,通过操纵有关第三方道德名誉的信息考察其如何影响旁观者对第三方惩罚抉择的推断。研究结果表明,旁观者推断高道德水平的第三方的利他惩罚水平高于低道德水平的第三方。第三方惩罚不仅会影响旁观者的道德判断,预先提供的有关第三方的道德名誉信息也会影响旁观者的利他惩罚推断。为了证明旁观者在解读消极信号(第三方不作为)时对惩罚的成本不敏感,研究四采用2(高初始资金vs低初始资金)×2(高惩罚比例vs低惩罚比例)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操纵第三方惩罚的成本,考察其对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惩罚的成本不影响旁观者针对第三方不作为者进行的道德判断,惩罚成本不同的第三方不作为者被旁观者判断为同样不道德。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第三方惩罚作为一种道德行为会影响旁观者的道德判断,惩罚违规者的第三方会被旁观者判断为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平,无视违规行为的第三方会被判断为具备更低的道德水平。(2)惩罚违规者的行为会被旁观者解读为积极信号,无视违规的行为会被解读为消极信号,消极信号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与惩罚的成本无关,无论惩罚成本的高低,无视违规行为的第三方会被旁观者判断为同样的不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2-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静静;;第三方质量督查模式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2期
2 ;声明[J];铁道建筑;2018年10期
3 王剑华;;开发区转型升级中第三方市场研究——以江苏开发区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年13期
4 杜杏利;蒋海泥;高欢;陈安民;廖家智;李卉;;ISQua对我国第三方医院评价机构的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年05期
5 ;声明[J];铁道建筑;2015年12期
6 ;13个省市出台政策推进第三方治理 对具体目标、重点领域、牵头部门及主要措施予以明确[J];环境经济;2016年03期
7 ;声明[J];铁道建筑;2016年04期
8 ;声明[J];铁道建筑;2014年12期
9 ;声明[J];铁道建筑;2015年02期
10 ;声明[J];铁道建筑;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禹辰;马剑虹;;第三方惩罚的作用机制——基于认知-情绪双系统模型[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 张大为;许婷婷;马宝丽;郝帅;;大数据时代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A];2015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推进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药品”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谢娉;马剑虹;;基于社会学习的第三方惩罚行为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叶红玉;徐志荣;卓明;胡智锋;陈琪;任丹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推行第三方运营的探讨[A];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高亚梅;史胜红;;工业园区污水的第三方治理概述[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6 汪莉;方芳;;天津市学生伤害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构探析[A];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7年
7 崔鹏;申雨凡;;幼儿园大班儿童有代价的第三方惩罚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8 吴方方;;浅谈施工过程中的测绘第三方检测[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新;王高山;张戈;;第三方B2B平台发展趋势分析:基于博弈视角[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映杰;李林;郑丽;郭秀艳;;惩罚还是补偿? 损失/收益情境调节第三方利他行为[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雅蓉;我市今年第二期创文工作第三方测评结果出炉[N];江门日报;2019年
2 郭明豪 王t
本文编号:2746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4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