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
发布时间:2020-07-23 19:00
【摘要】: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道德负面现象。分析其成因及矫治既可以丰富道德情感问题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具立体性、辨证性和现实性;又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就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究。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进行一般性的诠释,探讨其内涵界定、表现形式和消极后果。本文认为,道德冷漠既非出自个体的道德无知,也非一般性情感冷漠,而是特指个体道德情感匮乏及其引起的道德判断上的不思考或道德行为上的麻木。道德冷漠具体表现为正义感的扭曲、同情感的丧失、逃避道德责任和拒绝道德信任,并产生四个方面的消极后果:道德规范性的失效、道德自主性的缺位、道德敏感性的丧失和道德关系性的中断。 第二部分: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首先,本文追溯了传统文化对个体道德情感的惰性约束。传统的消极处世哲学、受礼教制约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脱节、社会公共道德的缺乏和人情消极方面的影响等构成道德冷漠形成的文化心理背景。其次,考察了价值领域出现的混乱无序状态。道德信念倒塌、模糊性价值取向上升、西方不良思潮侵入、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等使人们丧失道德选择热情,道德感知阈限下降。再次,指出人际情感本身出现的淡化和实利化倾向。一方面,社会流动性增加、情感交流机会减少、信息沟通方式的间接性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造成人际情感淡化;另 一方面,现实功利却受到片面强化。最后,强调社会道德控制,包括典 论、赏罚和教育等的弱化使社会道德缺乏相应的外在调控机制,为“道 德冷漠”现象提供了负面支持。 第三部分:剖析“道德冷漠”现象发生与形成的个体心理机制。道 德冷漠发生的反应机制是指个体面对道德焦虑时选择的一种消极防御 方式,即以“冷漠”来应对道德焦虑。道德冷漠的发动机制是指道德情 感的变异。道德情感的形式化与仪式化、道德情感的工具化和道德情 感的非理性化等将启开道德冷漠行为,成为道德冷漠形成的前兆。道 德冷漠的形成机制在于道德内化的受阻。个体道德冷漠品质的形成是 社会道德内化过程受阻的结果,并在不同的阶段中具体表现为义务感 的窒息、良心的休眠和道德人格的扭曲。 第四部分:寻求“道德冷漠”的矫治途径。本文为道德冷漠的矫治 确立了三个目标,即健全的道德情感能力、完善的道德情感品质以及情 感契合的人际道德关系。为达到这些目标必须依据公正与关爱相统 一、规范与自主相统一、自律与笃行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冷漠矫治 的途径可从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道德控制的协调整饰及个体道德的 自我完善三个方面入手。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必须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识 并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整饰道德控制必须重视道德典论建设, 强化典论导向的作用;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同时注意加 强道德教育,开放道德教育模式。娇治道德冷漠的个体之维在于,个体 真正学会理解,学会关心,积极奉献,在理解、关心和奉献中寻求人生至 善的“高峰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2
本文编号:2767716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晓桥;;拒绝冷漠,让爱驻足[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1期
2 李志强;;国内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7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677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