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爱精神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0-08-13 19:38
【摘要】:我国传统仁爱精神追求人与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资扬弃的道德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特别是仁爱精神,将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困境,化解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日益严重的人际、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冲突和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挑战。本文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分四部分对如何理解和培育仁爱精神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在阐述传统仁爱精神基本内涵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论述了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独特地位。儒学的核心是“仁”,“仁”以爱为主要内涵,构建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第二部分,具体对率先垂范、为仁由己、内省、慎独、力行等行之有效的教育和修养方法作了评述,挖掘其对当代仁爱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阐述了当代西方对仁爱精神培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其提倡的关心德育模式和体谅德育模式对当代我国仁爱精神培育的重要启示。 第四部分,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仁爱精神的特殊意义:仁爱精神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企业健康高效的发展,更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培育仁爱精神的有效原则、途径和方法:要遵循继承和弘扬儒家仁爱观的总原则,突破儒学仁爱观的爱有差等原则、提倡博爱精神、增加个体性、增强主体性,加强媒体的管理与运用、创造培育仁爱精神的良好制度与社会氛围,加强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仁爱精神教育的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2
本文编号:2792430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穆震;;关于李家大院善文化的思考[J];沧桑;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2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924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