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父性问题的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0-09-01 20:33
本篇论文以“儒家文化中的父性”为考察对象,试图通过对儒家父性内容与特征的梳理总结,并结合对当代中国父性现状的分析说明:儒家的父亲形象不仅仅只有被批判的强权、霸道的一面,儒家的父性也不能仅仅用父权一笔带过,并且在当前社会的父性建设与父亲角色的塑造中,儒家父性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价值。中国人非常看重家庭,这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重家特征所造成的影响。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由于主轴存在与父子之间,因此使得父亲与母亲角色在家庭地位、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对子女的教育这三个主要方面表现出了差异与不平等。虽然对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不平等要进行批判,但我们同时也要警惕和反对父亲与母亲同质化的倾向。父亲角色有三层含义:生理上参与后代的生成;养育后代;对后代施以精神上的影响,并且后两者更为重要。而父性是指:生活于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期待、要求的父亲意象所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属性的总和。儒家父性孕育于儒家文化之中,包含以下三点主要德性:注重孝道、注重品德、重视子女教育。父权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代表性产物,在中国近代以来遭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当我们从当下的视角去回顾这场批判时,既要肯定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所产生的副作用,那便是由于没有对传统父亲角色做完整的考察,致使父权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其“代言人”而被彻底否定。因此,我们如今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对儒家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父亲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并从中寻找能够对当代父性建设产生积极作用的东西。通过对当下“父亲”角色与父性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指出了需要继承与发扬的儒家父亲角色所具有的德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儒家孝文化为底蕴,树立当代父亲新型孝观念;其次,以儒家诸德为基础,培养当代父亲优秀道德品质;最后,以儒家教子方式为借鉴,改善当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2-0
本文编号:2810223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振勇;;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05期
2 安乐哲;孟巍隆;;儒家角色伦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5期
3 宫美琳;;中国古代父权的特性及产生原因[J];运城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4 吴飞;;母权神话“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上)[J];社会;2014年02期
5 张祥龙;;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化的对比[J];现代哲学;2010年01期
6 刘再复;;“五四”理念变动的重新评说[J];书屋;2008年08期
7 张富洪;申荷永;;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葛荃;;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与中国社会转型析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02期
10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谭明龙;传统孝道及其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丹;从圣坛走向衰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1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