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观念,对戴震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理欲观以及自由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突出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思想对伦理学理论和当代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引言部分。首先,对戴震的一生作了一梗概。其次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选题的价值:第一,戴震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通过与清初其他思想家的对比论证以及近代的蔡元培和梁启超等人的肯定评价,道出戴氏乃“作伦理学上一大革命”。第二,戴震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思想不但“复活了17世纪清初大儒的人文主义的统绪”,而且还“启导了19世纪的一线曙光”。第三,在新旧世纪的交替时期,针对当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以及贪污腐化等严重社会现象,我们重温戴震“以人之欲为己之欲之界,以人之情为己之情之界”的伦理思想,立足现在,反观传统,筹划未来。第四,关于戴震及其思想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直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最后,还须认识到古典之生命的悠久。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对戴震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论部分进行了阐述。首先,戴震以其血气心知的一本论观点为基准,对历史上诸家人性论进行了品评。其次,通过对性、血气、心知、情欲等范畴的阐述,导出了戴氏“血气心知、性之实体”和“人无有不善”的人性择善学说。最后,阐述戴震人性论的意义。理论上,他区别了私和欲,提出人性包括知、情、欲三部分与康德提出的知、情、意三分法虽不相同,却很相近,已接近于理性分析的阶段;对性、命、才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冲破了人性道德论的体系。在实际生活方面,肯定了人首先是感性的活生生的个体存在,从封建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了人。 第三部分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戴震伦理思想的核心——理欲观。首先,对戴震之前的理欲观进行了历史考察。先秦是理欲观的滥觞时期,西汉至南北朝是理欲观的发展时期,宋明时期是理欲观的极度膨胀期。其次,具体阐释戴氏的理欲观。戴氏对天理的重新诠释对理学无疑是釜底抽薪;紧接着通 了亥窟必窟葱窟誉篇少 过对物与则、自然与必然、私与弊等范畴的阐述,论证了理欲的统一性及其矛盾 性。最后,戴氏理欲观的意义,理论上,吸取了历史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伦 理学说的长处,关于自然与必然、物与则等范畴的说明,丰富了伦理学的范畴体 系。实际生活方面,承认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情感的满足是他人欲望、情感满足 的前提。在当代,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 系。 最后部分对戴震伦理学的归宿—自由问题进行了探寻。二十世纪以来, 戴学研究日益深入,蔡元培、梁启超、胡适、周辅成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村 獭裕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了戴氏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进而从自由的自然哲 学基础、理的本质和自由的边界问题论述了戴氏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里的“忠 恕之道”实际上是承认每个人生存权、发展权的近代人道主义的中国化表达,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B8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赵妙法;;朱熹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5 徐国利;;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6 徐国利;;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7 刘志峰;;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赵炎才;刘师培近代“私德”“公德”思想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陆贤涛;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佑诚;;梅曾亮“民P彼枷胧雎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孔军;;泰州学派性习论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马序;;论颜元的二重化认识论[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7 杝
本文编号:2810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1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