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试论安萨里德性伦理学

发布时间:2020-09-27 13:23
   艾布·哈米德·安萨里是古典伊斯兰时期最重要思想家之一。安萨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神学家,他不遗余力地捍卫正统教义,有伊斯兰权威之称。作为哲学家,他对以伊本·西那和伊本·法拉比为代表的阿拉伯哲学的批评,是对阿拉伯哲学的巨大贡献。此外,他还涉足伦理学领域。对于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当然不能面面俱到。本文试图梳理其伦理思想。安萨里的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于《行为的标准》和《宗教科学的复兴》两书中,并且其伦理思想与宗教信仰混在一起。因此,如何分离、解读其伦理思想成为一项新挑战。 本文尝试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视野解读并且评价安萨里的伦理思想。选择这一解读方式并非偶然。因为,自公元九世纪出现阿拉伯文译本的《尼哥马可伦理学》以来,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对伊斯兰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在阿拉伯世俗哲学家、辩证教义学家(宗教神学家)身上均有体现。安萨里的思想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 但是在切入主题之前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偶因论对安萨里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认识是怎样的。因为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是讨论伦理学的前提。而偶因论否认自由意志。安萨里在绝对的意义上坚持偶因论立场,在相对的比喻的意义上肯定自由意志。 本文的首要目标是论证安萨里的伦理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范畴。为了确立安萨里伦理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范畴这一总论点,本文提出了三个分论点。首先,在安萨里的伦理学体系中,至善或幸福概念作为全部生活的最终目的居于核心地位。其次,作为实现至善的手段,德性是其伦理学的另一核心概念。最后,道德英雄在其伦理学中具有范导作用。如果以上三个分论点成立,我们就可以说就理论框架与方法而言安萨里确是秉承了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但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内容的差别。安萨里对幸福、德性进行了重新阐释,使之与伊斯兰教教义相契合。 其次,本文试图确定其总论点的基础上,评价安萨里伦理学。这些批评包括如下三点。其一,安萨里以真主的意志为善恶的基础,但是这一基础并不牢固。如果真主的意志是任意的,那么它根本就不能作为衡量善恶的尺度。如果它是有章可循的,则我们仍然可以追问真主意志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有理由将衡量真主意志的标准作为善恶的标准。其二,苏非虔敬主义使安萨里伦理学中的神本主义倾向更加严重。安萨里将幸福解释为接近真主。所以道德实践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说是宗教性的。利他、德性的培养都成为神人交流的阶梯。其三,安萨里忽视政治学对于好生活的维持和德性培养的作用。这一忽略对安萨里的德性伦理学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他认为一个人具备做好人的决心和力量就足够了。但是他忘记了对好生活的认识以及其后对这一生活的追求方式恰恰是特定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所规定了的。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B82-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偶因论与自由意志
    (一) 意志概念的历史争论
    (二) 艾什尔里派的偶因论
    (三) 《圣学复苏精义》对自由意志的肯定性阐述
二 安萨里德性伦理学的目的——至善(或幸福)
    (一) 善的界定及种类
    (二) 快乐与善的关系
    (三) 善恶的基础
    (四) 德性论的生活目的及其批评
三 德性概念
    (一) 灵魂三分说
    (二) 德性的界定
    (三) 德性的获得
    (四) 中庸即美德
    (五) 德目表
四 圣人在安萨里伦理学中的典范作用
五 缺少政治学支撑的伦理学
    (一) 伦理学的学科地位
    (二) 社会阶层的三分和智识文化的三分
    (三) 道德述词的使用与社会职责体系
六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安萨里生平、著作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菊霞;对安萨里历史定位的几点看法[J];阿拉伯世界;2004年02期

2 李振中;伟大的教义学家、哲学家、伊斯兰权威安萨里[J];回族研究;2002年03期

3 蔡德贵;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宗教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王俊荣;道德完善之路──伊斯兰教伦理学[J];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01期

5 沙秋真;穆罕默德·法尤米教授谈苏非主义[J];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03期

6 丁菊霞;安萨里融合思想之我见[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马福德;伊斯兰知识观浅析[J];中国穆斯林;2001年02期

8 沙宗平;安萨里及其哲学思想[J];中国穆斯林;1995年06期

9 马中平;早期伊斯兰教历史上的著名苏菲及其思想[J];中国穆斯林;1996年04期

10 陈德成;论苏非主义的思想渊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本文编号:2827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27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