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王通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4:04
   隋代大儒王通自幼受家学熏陶,以继承孔子的思想为己任,在他一生的政治实践中,始终以孔子为榜样,孜孜不倦地推行周公、孔子的王道政治,致力于恢复传统儒学的内在特性。在经历了仕途的不如意后,王通归隐故里,聚徒讲学,死后被门人私谥为“文中子”,后世有“河汾道统”之誉。 王通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中说》一书中,其思想的主旨在于倡明儒学,在继承儒家传统中庸之道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他的中道论。王通对“中道”的阐述和理解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宋代理学家发展成为“太极”和“理”,从而具有了形上学的意味。在君臣关系问题上,王通借天人关系来阐发君臣关系,主张通过对天道规律的认识来把握帝王之道。在王霸义利问题上,王通明确主张王霸并用,提出了推诚与赏罚相结合的为政之道。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王通提出了穷理尽性、敬慎戒惧的修养方法。 从王通伦理思想的致思路向来看,一方面,王通主张文为道用,反对文章的浮华之风,重新举起先秦儒家的政教大旗;另一方面,他强调以史论道,主张经史并重、因时变通,为后世的“六经皆史”说开了先河。从王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王通不仅为唐代培养了许多经世治国的能臣,其伦理思想在隋唐儒学变革过程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三教可一思想启发了两宋理学,其重史、务实的思想则对南宋儒学的另一支——事功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王通的中道思想及修养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82-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王通伦理思想的形成
    1.1 王通与《中说》
        1.1.1 王通其人
        1.1.2 《中说》其书
    1.2 时代背景
        1.2.1 经济变迁
        1.2.2 政治动荡
        1.2.3 儒学衰落
    1.3 思想渊源
        1.3.1 传承家学
        1.3.2 远绍孔子
        1.3.3 糅合佛道
第2章 王通伦理思想的主旨
    2.1 中道论
        2.1.1 “中”之意涵
        2.1.2 大中之道
    2.2 君臣论
        2.2.1 天人相通
        2.2.2 事君以道
    2.3 王霸论
        2.3.1 王道蓝图
        2.3.2 王霸之辨
    2.4 修养论
        2.4.1 穷理尽性
        2.4.2 敬慎诫惧
第3章 王通伦理思想的致思路向
    3.1 以文载道
        3.1.1 “文”之含义
        3.1.2 文为道用
    3.2 以史论道
        3.2.1 三经皆史
        3.2.2 因时通变
第4章 王通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4.1 助力盛唐
        4.1.1 培养人才
        4.1.2 革新儒学
    4.2 启发宋儒
        4.2.1 两宋理学
        4.2.2 事功学派
    4.3 当代启示
        4.3.1 和谐社会
        4.3.2 个人修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云;“中道”——王通哲学的基石[J];船山学刊;2000年04期

2 陈启智;王通生平著述考[J];东岳论丛;1996年06期

3 杨明;王通与《中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4 李邦国;王通的“通变”哲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5 董虹凌;试论王通《中说》之“道”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张怀承;;王通“道在五常”的思想简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孙昊,李静;王通与经学更新[J];江淮论坛;2003年03期

8 段承校;论王通的道德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刘宽亮;卢庆芬;;论王通的思想特质[J];晋阳学刊;1989年04期

10 景云;论王通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开启[J];晋阳学刊;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28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28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