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12:16
【摘要】: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位为德性文化,而将西方文化称为智性文化。德性文化中有对人类理智的价值肯定,智性文化中也包含有价值的德性探索。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另一译本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不仅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德性概念、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而且探讨了相关德性的不同秆目,为德性伦理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麦金太尔的《德星之后》(另一译本是《追寻美德》)是西方德性伦理研究新的转折点,按照麦金太尔的观点,德性伦理研究的复兴是对西方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处于深刻的危机的反映,他认为这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背离了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传统。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道德生活和德性伦理理论建构的危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对中西德性伦理思想和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公民德性的概念、划分公民德性的类型、分析公民德性对人的科学发展的价值。公民德性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行使一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而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公民德性包括三种,即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和公民实践德性;我们认为,人的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现实形态,公民德性构成人的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公民德性研究为德性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一种探索性进路,为公民道德生活的实现提供一种参考。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比较分析法,理解德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中西差异;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验证所提观点的科学性;采用调查问卷法获取第一资料,以提升德性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主要阐述述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价值和思路。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主要是公民生活中德性知与德性之行的背离、德与福在实践上的的不统一等道德悖论的现实存在;公民德性研究价值体现在探索解决公民生活中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背离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中,从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和公民实践德性三个方面提出建构德性伦理理论的探索性框架。在研究思路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性资源、借鉴西方德性研究的优秀成果、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 第2、第3部分,主要对德性概念和中西德性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第2部分,主}要梳理了西方德性概念、我国的德性概念,并对德性概念进行解读。西方德性概念部分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品质说——他认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斯宾诺莎的力量说——他把德性和力量理解为同一的东西、康德的意志说——他认为德性是意志的道德力量、黑格尔的良心说——他认为德性寓于只有良心能够消解的冲突中、西季威克的义务说——他认为德性是展示在义务行为中的品质、麦金太尔的内在利益说——他把德性看作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品质;我国的德性概念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元典中关于德性的思想,以及道德、美德、德行与德性概念的简单比较;对德性概念的解读部分则将德性置于德性存在的关系中、德性的目标体系中和德性追求的真善美体系中,从面使德性概念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得到更为透彻的理解。第3部分,中西德性研究比较。主要对孔子、孟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董仲舒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以及近现代的一些主要学者的德性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并论述中西德性研究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如,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都是中西德性研究的重要德性,但西方更强调理智德性,将智慧置于“四主德”之首,而中国更强调道德德性:在孟子提出的“四德”、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中主要是道德德性的内容,智德是末德。从中西德性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德性的排序、德性的类型和不同的德目表等不仅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中西德性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为公民德性概念的提出和公民德性的类型划分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4、第5部分,主要提出并论证了公民德性概念、公民德性的层次和类型,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4部分,主要论述了公民德性概念和层次。国内外学者主要对“人的德件”进行了研究,对“公民德性”既没有概念上的界定,也没有内涵的系统分析,本部分首先提出公民德性概念——公民德性不仅是一种优秀品质,还包含德性实践的能力,并从人性、理性和人学角度理解其基本意蕴,对公民德性概念和内涵现代意义上的界定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第5部分,主要论述了公民德性的类型划分、主要德目及不同德性之间的关系。公民德性的三种类型是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和公民实践德性,并提出不同类型的德性所包含的主要德目表,这种划分在德性的排列顺序、包含的主要德目等方面都与已有的德性研究不同,强调实践德性,突出公民的实践性本质,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第6部分,主要论证公民德性与人的科学发展问题。在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人的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体现,公民德性培养就是实现人的科学发展的观点,这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三。关于人的科学发展,论文主要从人的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连续性等方面展开,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现阶段人的科学发展的现实形态,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就是公民德性不断完善的公民。 第7部分,德性伦理现状思考和公民德性培养,是对公民德性的实证研究。为了把握公民德性的现状,专门为本论文这部分的写作开展了《中国公民德性调查》,根据专家意见,调查在上海市、江苏、四川、福建、山东、甘肃、河南七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选点展开,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v16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的结果呈现出我国公民德性现状、融于中国公民德性培养的思路和途径中。 德性伦理研究的复兴是对道德生活中知与行背离的现实困境和道德理论纷争的时代回应,对公民德性的思考是这一回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把公民德性研究看作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展开的国民性改造的继续,看作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公民德性研究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公民德性培养是人的科学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体现在公民德性的完善上。但由于占有资料、个人能力方面的限制,对于公民德性与人的科学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掌握和运用外文资料方面还有待加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价值和思路
1.1 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
1.1.1 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的背离
1.1.2 传统德性与现代社会的不契合缺乏公认的理论解释
1.1.3 公认的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1.1.4 社会的经济本位和个人的金钱本位导致道德价值脱混乱
1.1.5 接受道德规范的情感基础不牢
1.2 公民德性研究的价值
1.2.1 弥补公民德性研究的不足
1.2.2 解析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背离的原因
1.2.3 弥合新旧价值体系转变中道德价值观的分裂
1.2.4 揭示公民德性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1.2.5 为公民追求善和幸福生活提供思路
1.2.6 为社会转型期公民德性建设提供思路
1.3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3.1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公民德性研究的思路
2 德性概念
2.1 西方的德性概念
2.1.1 品质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2.1.2 力量说:斯宾诺莎的德性概念
2.1.3 意志论:康德的德性概念
2.1.4 良心说:黑格尔的德性论
2.1.5 义务说:西季威克的德性概念
2.1.6 内在利益说:麦金太尔的德性概念
2.2 我国的德性概念
2.2.1 德性
2.2.2 道德
2.2.3 美德
2.2.4 德行
2.3 德性概念的理解
2.3.1 德性存在:人的关系
2.3.2 德性目标:人的发展
2.3.3 德性追求:真善美
3 中西德性研究比较
3.1 德性研究的中外比较
3.1.1 孔子、孟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德性思想
3.1.2 董仲舒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德性思想
3.1.3 国内外近现代学者的德性研究
3.2 中西德性理论的差异是不同文化的反映
3.2.1 儒学与宗孝教:中西德性理论差异的主要文化背景
3.2.2 文化的一元与多元对德性理论的影响
3.2.3 中西文化的重人与重物对德性的影响
3.2.4 向内用力与向外用力对德性的影响
3.2.5 重德与重智对德性伦理的影响
4 公民德性概念、层次
4.1 公民概念
4.1.1 社会学视阈下的公民概念
4.1.2 宪法视阈下的公民概念
4.1.3 公民与国民、人民、臣民的不同
4.2 公民德性概念
4.2.1 公民德性概念
4.2.2 公民德性的基本意蕴
4.3 公民德性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4.3.1 公民德性是特定国家和时代背景下的概念
4.3.2 公民德性的界定主要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框架内进行
4.3.3 公民德性主要是一种实践性品质
4.4 公民德性的层次
4.4.1 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
4.4.2 人的道德德性和公民道德德性的三种状态
5 公民德性的类型
5.1 公民道德德性
5.1.1 公共信任
5.1.2 宽容精神
5.2 公民理智德性
5.2.1 理性精神
5.2.2 公民意识
5.3 公民实践德性
5.3.1 公氏参与
5.3.2 权利主张
5.3.3 理性自利
5.3.4 勇于创新
5.3.5 遵守规则
5.4 公民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和实践德性的关系
5.4.1 道德德性是理智选择的基础,体现于德性实践
5.4.2 理智德性是实践德性的要求,蕴含着道德德性的精神
5.4.3 实践德性是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统一
6 公民德性与人的科学发展
6.1 人的发展是古今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6.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的发展思想的精华
6.2.1 广度:人的全面发展
6.2.2 深度:人的充分发展
6.2.3 个性:人的自由发展
6.3 人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直接继续
6.3.1 人的科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6.3.2 人的科学发展:内容的完整性
6.3.3 人的科学发展:方法的科学性
6.3.4 人的科学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6.4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学发展
6.4.1 德性对人的发展具有绝对价值
6.4.2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学发展
6.4.3 德性完善和人的科学发展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 德性伦理的现状思考与公民德性培养
7.1 德性伦理现状的思考
7.1.1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7.1.2 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
7.1.3 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的反思
7.1.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面临的挑战
7.1.5 质疑经济状况与道德之间的相关性
7.1.6 德育要走出两个误区
7.2 当前中国公民德性的培养
7.2.1 加强公民教育
7.2.2 化公民德性之知为德性之行
7.2.3 提升社会公德建设效果
7.2.4 培育公民国家意识
7.2.5 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7.2.6 促进公民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1585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价值和思路
1.1 公民德性研究的缘起
1.1.1 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的背离
1.1.2 传统德性与现代社会的不契合缺乏公认的理论解释
1.1.3 公认的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1.1.4 社会的经济本位和个人的金钱本位导致道德价值脱混乱
1.1.5 接受道德规范的情感基础不牢
1.2 公民德性研究的价值
1.2.1 弥补公民德性研究的不足
1.2.2 解析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背离的原因
1.2.3 弥合新旧价值体系转变中道德价值观的分裂
1.2.4 揭示公民德性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1.2.5 为公民追求善和幸福生活提供思路
1.2.6 为社会转型期公民德性建设提供思路
1.3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1.3.1 公民德性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公民德性研究的思路
2 德性概念
2.1 西方的德性概念
2.1.1 品质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2.1.2 力量说:斯宾诺莎的德性概念
2.1.3 意志论:康德的德性概念
2.1.4 良心说:黑格尔的德性论
2.1.5 义务说:西季威克的德性概念
2.1.6 内在利益说:麦金太尔的德性概念
2.2 我国的德性概念
2.2.1 德性
2.2.2 道德
2.2.3 美德
2.2.4 德行
2.3 德性概念的理解
2.3.1 德性存在:人的关系
2.3.2 德性目标:人的发展
2.3.3 德性追求:真善美
3 中西德性研究比较
3.1 德性研究的中外比较
3.1.1 孔子、孟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德性思想
3.1.2 董仲舒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德性思想
3.1.3 国内外近现代学者的德性研究
3.2 中西德性理论的差异是不同文化的反映
3.2.1 儒学与宗孝教:中西德性理论差异的主要文化背景
3.2.2 文化的一元与多元对德性理论的影响
3.2.3 中西文化的重人与重物对德性的影响
3.2.4 向内用力与向外用力对德性的影响
3.2.5 重德与重智对德性伦理的影响
4 公民德性概念、层次
4.1 公民概念
4.1.1 社会学视阈下的公民概念
4.1.2 宪法视阈下的公民概念
4.1.3 公民与国民、人民、臣民的不同
4.2 公民德性概念
4.2.1 公民德性概念
4.2.2 公民德性的基本意蕴
4.3 公民德性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4.3.1 公民德性是特定国家和时代背景下的概念
4.3.2 公民德性的界定主要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框架内进行
4.3.3 公民德性主要是一种实践性品质
4.4 公民德性的层次
4.4.1 人的德性和公民德性
4.4.2 人的道德德性和公民道德德性的三种状态
5 公民德性的类型
5.1 公民道德德性
5.1.1 公共信任
5.1.2 宽容精神
5.2 公民理智德性
5.2.1 理性精神
5.2.2 公民意识
5.3 公民实践德性
5.3.1 公氏参与
5.3.2 权利主张
5.3.3 理性自利
5.3.4 勇于创新
5.3.5 遵守规则
5.4 公民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和实践德性的关系
5.4.1 道德德性是理智选择的基础,体现于德性实践
5.4.2 理智德性是实践德性的要求,蕴含着道德德性的精神
5.4.3 实践德性是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统一
6 公民德性与人的科学发展
6.1 人的发展是古今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6.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的发展思想的精华
6.2.1 广度:人的全面发展
6.2.2 深度:人的充分发展
6.2.3 个性:人的自由发展
6.3 人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直接继续
6.3.1 人的科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6.3.2 人的科学发展:内容的完整性
6.3.3 人的科学发展:方法的科学性
6.3.4 人的科学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6.4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学发展
6.4.1 德性对人的发展具有绝对价值
6.4.2 公民德性的完善就是人的科学发展
6.4.3 德性完善和人的科学发展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 德性伦理的现状思考与公民德性培养
7.1 德性伦理现状的思考
7.1.1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7.1.2 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
7.1.3 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的反思
7.1.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面临的挑战
7.1.5 质疑经济状况与道德之间的相关性
7.1.6 德育要走出两个误区
7.2 当前中国公民德性的培养
7.2.1 加强公民教育
7.2.2 化公民德性之知为德性之行
7.2.3 提升社会公德建设效果
7.2.4 培育公民国家意识
7.2.5 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7.2.6 促进公民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曹婧;个体发展与公民生长: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蔡俊;大学生德性问题及培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段晓燕;社会公德缺失根源的探析[D];郑州大学;2013年
3 王文香;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属性及其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1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5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