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道德感知

发布时间:2017-04-05 18:00

  本文关键词:论道德感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感知是道德主体对所处的特定情境中或已呈现或还隐喻其中的道德现象的一种洞悉觉察能力,主要由道德主体、道德客体,以及二者所处的道德情境而构成。它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心理活动的一个发展阶段,,但其还未真正达到道德情感之高度,相较之后者来说,道德感知常常缺乏相应的理性合理成分,是一种对道德现象的简单把握与初步权衡。它具有直接性、游移性、偏感性三大基本特征;道德感知因道德主体的道德敏感度程度不同而存在着感知差异,以道德麻木与冷漠、道德的过度敏感,适度的道德感知这三种常态呈现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之中,其中的前两种状态反映出了道德主体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感知障碍——感知不足或感知过度,而这就更诉求我们要达到一种较为正确的适度的感知状态。适度的道德感知强调的是一种对道德主体自身的德性培育,它要求我们要打破感知障碍,扎实奠定好理性基础,充分调动起情感因素,用美德为理性与情感架起一座“度”的桥梁,从而完善道德感知的连贯度,最终达到知情意的合一,使我们更好地洞悉我们所处的社会道德环境,更好地构建美好的道德社会。
【关键词】:道德感知 主体差异 感知的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3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9
  • 二、 文献综述9-11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2
  • 四、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12-13
  • 第一章 道德感知的内涵、构成及其特征13-20
  • 第一节 道德感知的内涵13-16
  • 第二节 道德感知的构成16-17
  • 第三节 道德感知的特征17-20
  • 第二章 道德感知的主体差异20-30
  • 第一节 道德冷漠与麻木21-23
  • 第二节 道德的过度敏感23-26
  • 第三节 适度的道德感知26-30
  • 第三章 道德感知的培育30-40
  • 第一节 奠定理性基础30-34
  • 第二节 调动情感因素34-36
  • 第三节 把握道德感知的度36-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曙辉;;论道德冷漠[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2 张桔;曹剑波;;知觉的道德知识如何可能[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3 张福如;;布鲁姆道德感知与特殊性理论及其意义[J];学理论;2009年16期

4 曾钊新,涂争鸣,吕耀怀;论道德知觉[J];江汉论坛;1992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论道德感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7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