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
本文关键词:“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展开,人类在享受其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各种全球性生态问题集中爆发。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层面的问题,更直接关涉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与价值选择。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为构建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考维度。本文试从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开始,在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比较中,探寻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首先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模式与经济结构以及早期先民的原始思维观念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萌芽的主要因素。其次,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进行了全面阐释。最后,梳理了“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过程,对各个时代主要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中,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流派儒家、道家的思想为主体,系统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并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初步讨论。第三部分中,从分析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发展与主要思想入手,对“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重点阐述,尤其结合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正因如此,中华文明得以历时数千年长盛不衰,延续至今。有鉴于此,我们更应该以此呼唤生态文化中的民族自觉,以便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生态 仁民爱物 道法自然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0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6
- 二、文献综述6-8
-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8-10
-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演变10-19
-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10-13
- 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0-11
-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10
- (二)农业经济的影响10-11
- (三)原始思维的影响11
-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11-13
- (一)“天人合一”中“天”的多种解释11-12
-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含义12-13
-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13-19
- 一、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13-15
- 二、汉唐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15-16
- 三、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16-18
- 四、明清之际的“天人合一”思想18-19
- 第二章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解析与生态智慧19-31
- 第一节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智慧19-26
-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19-23
- (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19-20
- (二)孟子“仁民爱物”的“天人合一”思想20-21
- (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合一”思想21-22
- (四)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22-23
-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23-26
- (一)自然界是生命的创造者23-24
- (二)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体性存在24-25
- (三)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25-26
- 第二节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智慧26-31
- 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26-28
- (一)老子“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26-27
- (二)庄子“人与天一”的“天人合一”思想27-28
-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智慧28-31
- (一)“道通为一”的整体自然28-29
- (二)“守常知止”的行为准则29-31
- 第三章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31-43
-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31-39
- 一、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1-32
-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32-35
-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35-36
- 四、“天人合一”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效克服36-39
-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39-43
-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的认识原则39-40
- 二、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互为补充的方法基础40-42
- 三、物质诉求与人文关怀统筹兼顾的实践思想42-43
- 结论43-44
- 注释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涵平;;比德说的生态意蕴[J];学术研究;2012年09期
2 彭松乔;中国环境文学生态意蕴解读[J];思想战线;2003年03期
3 王巧慧;赵俊功;;中国哲学中的后现代生态意蕴[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4 郑志国;;浅谈“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田皓;;持守 凝思 希冀——长篇寓言体小说《幻变》的生态意蕴[J];创作与评论;2014年10期
6 王晓燕;;《狐狸与孩子》的生态意蕴阐释[J];电影文学;2011年24期
7 周清叶;;石舒清作品的生态意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张雷宇;;唐宋山水词中的生态意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逯阳;;《蝈蝈与蛐蛐》的生态意蕴解读[J];芒种;2013年20期
10 侯明勇;何征;;自然生态意蕴在农特产品包装中的艺术呈现[J];包装世界;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树龙;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生态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祁松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D];新疆大学;2016年
3 王旭;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尔到怀特海[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4 元晋秋;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5 李业超;当代灾难片的生态意蕴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艳梅;《老子》生态意蕴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林云芸;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的生态意蕴及其审美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8 孙姣姣;中国古典美学之“游”性体验的生态意蕴[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郑志国;《西游记》生态意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79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