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儒家仁爱观对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7 10:5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隐含着道德成分的情境,将情境之中的道德事件辨识出来就涉及到道德敏感性的问题。本研究在梳理有关道德敏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以及道德情境觉察者的移情能力与内外控这个人格特征是否对其道德敏感性产生影响。两项实验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有意识地启动仁爱观,探讨仁爱观、被试的性别与内外控人格特征这三个因素对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实验2无意识地启动仁爱观,探讨仁爱观、被试的性别与移情能力对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在道德敏感性总分上,仁爱观与内外控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关爱道德敏感性上,三个因素的主效应都显著,但是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公正道德敏感性上,仁爱观与性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内外控与性别、内外控与仁爱观的交互作用显著,其它的处理效应不显著。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敏感性总分上,仁爱观与移情能力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与仁爱观启动、性别与移情能力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关爱道德敏感性上,移情能力与性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仁爱观启动与移情能力、仁爱观启动与性别的交互作...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儒家仁爱观对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性别与移情能力的交互作用图

仁爱,性别,交互作用,简单效应


因为性别和启动条件存在交互作用,对性别和移情能力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交互作用图见图5.2。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对于女性来说,仁爱启动与非仁爱启动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仁爱启动的启动效果显著;而对于男性来说,仁爱启动与非仁爱启动的道德敏感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郑信军,岑国桢.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1)
[2]启动测量方法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应用[J]. 黄伟东.  社会心理科学. 2006(06)
[3]我国大学生在关爱价值观者特征上的公众观[J]. 张剑锋,岑国桢.  心理科学. 2006(06)
[4]国外企业道德决策模型述评[J]. 范丽群,周祖城,石金涛.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5]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 何亚云,冯江平.  心理科学. 2004(05)
[6]略论道德敏感性[J]. 赵杰,赵宏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7]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 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3)
[8]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J]. 杨韶刚.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9]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J]. 岑国桢.  心理科学. 1998(02)
[10]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J]. 郭本禹.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05)



本文编号:2903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03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