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4:25
  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关涉到弱势群体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是弱势群体真正摆脱弱势地位,融入主流社会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本文把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建立在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透视基础之上的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佐证的研究思路,探索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尝试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体系。伦理关怀以“人是目的”作为指向和尺度,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肯定的一种深层次关怀。伦理关怀的“伦理性”不仅体现在关怀方式、方法上,而且还体现在关怀的内容上。从人的三种存在方式来分析,伦理关怀有物质—精神—道德三个维度,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必须从这三个维度展开;从道德责任的角度来分析,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责任主体有政府、社会、弱势群体个人。其中,政府和社会是弱势群体改变弱势地位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持。弱势群体个人必须承担起“自我关怀”的责任,积极改造弱...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及经典理论应用
        1.2.1 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1.2.2 核心概念
        1.2.3 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路径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
        1.4.1 选题重点、难点
        1.4.2 学术创新
2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述略:理论架构与意义
    2.1 伦理关怀概念意蕴
        2.1.1 "关怀"的通约性探寻
        2.1.2 "关怀"的伦理学解读:基于诺丁斯的思想
        2.1.3 伦理关怀内涵:元伦理学的探讨
    2.2 伦理关怀维度探析
        2.2.1 人的存在方式:伦理关怀的人性基础
        2.2.2 伦理关怀的维度
    2.3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基础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德福一致"理论
        2.3.3 人的需要理论
    2.4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正当性证成
        2.4.1 弱势群体观评述
        2.4.2 马克思主义弱势群体观
        2.4.3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正当性
3 镜像透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演进与启示
    3.1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返观
        3.1.1 弱势群体:一个古老的话题
        3.1.2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思想基础与理念
        3.1.3 养之、教之: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
        3.1.4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反思
    3.2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3.2.1 过渡时期(1949—1956)
        3.2.2 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8)
    3.3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检视
        3.3.1 社会转型: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背景分析
        3.3.2 体制之殇: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剖析
        3.3.3 社会救助: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制度安排
        3.3.4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审视
    3.4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3.4.1 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概述
        3.4.2 制度保障:西方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路径选择
        3.4.3 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的价值启示
4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主体建构与责任分析
    4.1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责任主体建构
        4.1.1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
        4.1.2 伦理关怀主体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4.2 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
        4.2.1 道德责任与政府公共性
        4.2.2 政府主体关怀弱势群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3 善治:政府关怀弱势群体行为的伦理旨趣
    4.3 社会主体的伦理取向
        4.3.1 提高社会的道德宽容度
        4.3.2 弱势群体的社区融入
        4.3.3 第三部门支持
        4.3.4 强势群体的责任
    4.4 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
        4.4.1 个人主体:"能动的行动者"
        4.4.2 改造弱势心理
        4.4.3 消除能力贫困,主动增权
5 基于伦理关怀的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道德实践路径
    5.1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原则
        5.1.1 人道主义原则
        5.1.2 平等与倾斜原则
        5.1.3 发展原则
    5.2 以生存为核心,完善弱势群体的物质关怀体系
        5.2.1 作为人权的生存权
        5.2.2 底线生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5.2.3 底线保障:完善弱势群体物质关怀体系
    5.3 以发展为目标,强化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
        5.3.1 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及其发展
        5.3.2 弱势群体教育现状:以农民工为例
        5.3.3 加强教育支持,实现弱势群体的"内源"发展
    5.4 以权益为保障,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5.4.1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内涵
        5.4.2 底层表达: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式
        5.4.3 畅通渠道: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5.5 以尊严为目的,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
        5.5.1 伦理救助概念界定
        5.5.2 意义生存:弱势群体伦理救助之道德必然
        5.5.3 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弱势群体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
        5.5.4 实施伦理救助,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
6 余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学术原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摩尔《伦理学原理》的知识合法性立场[J]. 李西杰.  前沿. 2009(10)
[2]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几个理论问题:概念、维度与依据[J]. 李俊奎,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3)
[3]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J]. 于建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4]意义生存:发展伦理的目标指向[J]. 肖祥.  天府新论. 2009(02)
[5]伤残农民工“私了”的去权机制分析——以激发权能理论为视角[J]. 周林刚,朱昌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1)
[6]道德责任: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J]. 高兆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 曲秀岩.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8]农民的环境弱势地位与制度的伦理关怀[J]. 黄巧玲.  理论探讨. 2009(01)
[9]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J]. 成海军.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8(05)
[10]弱势群体与政府责任[J]. 陈建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 王文祥.吉林大学 2009
[2]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D]. 赵迅.湖南大学 2008
[3]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D]. 徐建.复旦大学 2008
[4]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潘洪阳.吉林大学 2008
[5]乡村经济伦理的苏南图像[D]. 王露璐.南京师范大学 2007
[6]自由与权力: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 于建星.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D]. 张玉.西南大学 2007
[8]进城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变研究[D]. 宋艳.吉林大学 2007
[9]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 周传蛟.中共中央党校 2006
[10]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 盛会莲.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3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03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