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凝视
发布时间:2020-12-11 15:28
非物质文化遗产寄寓于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深远且丰厚的道德精神,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构成,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性道德知识,维系着族群道德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是道德传播的重要载体。非物质遗产道德功能的开发必须合乎道德,在保护与利用中坚持功利性与人本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第49-55页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属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族群的生活伦理。
3.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族群的道德认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开发原则
1.人本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地域性原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开发路径
1.纳入国民教育。
2.融入日常生活。
3.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4.保护与发展并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以法国大学为例[J]. 杜莉莉. 现代大学教育. 2016(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再造[J]. 娄芸鹤.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J]. 李占伟. 民俗研究. 2013(05)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J]. 李萍,童建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5)
[5]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 菅丰,陈志勤. 文化遗产. 2009(02)
[6]从自在走向自觉——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J]. 向云驹. 文化学刊. 2008(02)
[7]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 宋俊华.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1)
[8]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贺学君.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2)
[9]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 盛晓明. 哲学研究. 2000(12)
[10]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 王希恩. 民族研究. 1995(06)
本文编号:2910776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第49-55页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属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族群的生活伦理。
3.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族群的道德认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开发原则
1.人本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地域性原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开发路径
1.纳入国民教育。
2.融入日常生活。
3.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4.保护与发展并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以法国大学为例[J]. 杜莉莉. 现代大学教育. 2016(03)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再造[J]. 娄芸鹤.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J]. 李占伟. 民俗研究. 2013(05)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J]. 李萍,童建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5)
[5]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 菅丰,陈志勤. 文化遗产. 2009(02)
[6]从自在走向自觉——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J]. 向云驹. 文化学刊. 2008(02)
[7]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 宋俊华.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1)
[8]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贺学君.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2)
[9]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 盛晓明. 哲学研究. 2000(12)
[10]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 王希恩. 民族研究. 1995(06)
本文编号:291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107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