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
发布时间:2020-12-11 15:14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欲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彻底的翻新。作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社会现状出发,试图用生态伦理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指导,想更深层次的触及到新农村建设机制的运作,帮助新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善和人文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促成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村社会实际入手分析,结合生态伦理学基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最终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章对生态伦理观进行解读。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寻求思想资源,对新农村生态伦理观进行...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已有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目的
第2章 生态伦理观的解读
2.1 生态伦理理论的引入
2.1.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2.1.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2.2 将生态伦理思想导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2.1 新农村生态伦理观的解读
2.2.2 将生态伦理思想导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第3章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3.1 建设新农村的生态化生产方式
3.1.1 选择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3.1.2 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
3.2 建设新农村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3.2.1 建设生态化的农村人居环境
3.2.2 培育新农民理性的消费方式
3.3 实践的启示
3.3.1 恩施“生态家园”模式及启示
3.3.2 五山模式及启示
第4章 现实的困境及对策
4.1 现实的困境
4.1.1 地方政府短期行为
4.1.2 农民普遍存在利己思想
4.1.3 农村人才流失
4.2 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4.2.1 农村生态环境立法
4.2.2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
4.2.3 将生态伦理观内化到政府政策的决策、制定、执行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探究[J]. 张慧芳,张慧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 尹昌斌,周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3]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思考[J]. 仰和芝. 江西社会科学. 2008(10)
[4]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模式研究——以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家园”模式为例[J]. 谭贤楚,刘伦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5]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J]. 王启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6]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 郑军,史建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 余谋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J]. 丁喆. 科技智囊. 2006(10)
[9]浅析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J]. 柳彦君. 商业研究. 2005(02)
[10]循环农业初论[J]. 王昀. 中国农业信息. 2004(12)
本文编号:2910756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已有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目的
第2章 生态伦理观的解读
2.1 生态伦理理论的引入
2.1.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2.1.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2.2 将生态伦理思想导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2.1 新农村生态伦理观的解读
2.2.2 将生态伦理思想导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第3章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3.1 建设新农村的生态化生产方式
3.1.1 选择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3.1.2 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
3.2 建设新农村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3.2.1 建设生态化的农村人居环境
3.2.2 培育新农民理性的消费方式
3.3 实践的启示
3.3.1 恩施“生态家园”模式及启示
3.3.2 五山模式及启示
第4章 现实的困境及对策
4.1 现实的困境
4.1.1 地方政府短期行为
4.1.2 农民普遍存在利己思想
4.1.3 农村人才流失
4.2 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4.2.1 农村生态环境立法
4.2.2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
4.2.3 将生态伦理观内化到政府政策的决策、制定、执行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探究[J]. 张慧芳,张慧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 尹昌斌,周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3]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思考[J]. 仰和芝. 江西社会科学. 2008(10)
[4]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模式研究——以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家园”模式为例[J]. 谭贤楚,刘伦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5]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J]. 王启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6]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 郑军,史建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J]. 余谋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J]. 丁喆. 科技智囊. 2006(10)
[9]浅析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J]. 柳彦君. 商业研究. 2005(02)
[10]循环农业初论[J]. 王昀. 中国农业信息. 2004(12)
本文编号:2910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107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