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制度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0-12-21 08:59
荀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前夕,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制度设计则为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由于儒学自身浓郁的德性特征,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制度伦理意蕴。本文对其制度伦理意蕴的发掘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一、人性论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而孔子人性思想中本就有着隐晦的善恶相混的伦理判断,孟子的性善论则是对孔子人性思想中善的部分的引申和发掘,并由此而导致了其仁义内在的德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则主要源于孔子人性思想中潜在的性恶因素,并作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抉发,其性恶论的认识比孔子更为明晰深刻。荀子由人之性恶的认识,更深化了“明分使群”的社会学观念。而“明分使群”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就是“礼”,“礼”的产生又主要缘自对人性之恶的社会控制。此外,人性之恶也是荀子援“法”入“礼”,最终完成“隆礼重法”的政治制度建构的人性依据及理论基础。二、作为荀子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礼”的伦理价值导向为“以顺人心为本”,强调“礼”对社会和谐的主体作用。而以刑去刑、以法致善,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则是荀子“法”的根本伦理旨归。“礼”、“...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荀子“隆礼重法”的伦理依据及制度内涵
(一) “隆礼重法”的伦理依据——“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
(二) “明分使群”——荀子“礼”的制度内涵
(三) 以法致善——荀子“法”的制度内涵
(四) “礼”、“法”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二、“隆礼重法”中礼、法制度的伦理性
(一) “隆礼重法”的伦理价值导向
(二) “隆礼重法”思想的道德原则——“义利两有、以义制利”
(三) “礼”、“法”制度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化性起伪”
三、“隆礼重法”思想的制度伦理内涵及特征
(一) 荀子礼、法制度的核心伦理价值观——“义”
(二)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主要制度伦理内涵
四、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 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思想对当前经济体制建设的启示
(二) 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意蕴对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J]. 白奚. 哲学动态. 2006(05)
[2]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J]. 邵汉明,王永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3)
[3]孟子之礼学[J]. 夏当英,陆建华.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4]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J]. 曹德本,禹嘉煐. 政治学研究. 2006(01)
[5]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J]. 崔大华. 文史哲. 2006(01)
[6]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J]. 李志江. 道德与文明. 2006(01)
[7]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论略[J]. 陈纯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1)
[8]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J]. 杨秀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01)
[9]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J]. 刘绪义. 北方论丛. 2006(01)
[10]为国以礼:西周礼制的“法”文化形态[J]. 焦利. 北方论丛. 2006(01)
本文编号:2929560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荀子“隆礼重法”的伦理依据及制度内涵
(一) “隆礼重法”的伦理依据——“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
(二) “明分使群”——荀子“礼”的制度内涵
(三) 以法致善——荀子“法”的制度内涵
(四) “礼”、“法”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二、“隆礼重法”中礼、法制度的伦理性
(一) “隆礼重法”的伦理价值导向
(二) “隆礼重法”思想的道德原则——“义利两有、以义制利”
(三) “礼”、“法”制度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化性起伪”
三、“隆礼重法”思想的制度伦理内涵及特征
(一) 荀子礼、法制度的核心伦理价值观——“义”
(二)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主要制度伦理内涵
四、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 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思想对当前经济体制建设的启示
(二) 荀子“隆礼重法”制度伦理意蕴对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J]. 白奚. 哲学动态. 2006(05)
[2]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J]. 邵汉明,王永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3)
[3]孟子之礼学[J]. 夏当英,陆建华.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4]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J]. 曹德本,禹嘉煐. 政治学研究. 2006(01)
[5]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J]. 崔大华. 文史哲. 2006(01)
[6]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J]. 李志江. 道德与文明. 2006(01)
[7]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论略[J]. 陈纯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1)
[8]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J]. 杨秀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01)
[9]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J]. 刘绪义. 北方论丛. 2006(01)
[10]为国以礼:西周礼制的“法”文化形态[J]. 焦利. 北方论丛. 2006(01)
本文编号:2929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2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