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基

发布时间:2021-01-03 13:02
  在以平等的交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相互尊重、信守契约是其最基本的伦理规则。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经济人”只有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人”才能通过“利他”达到“利己”、通过“互信”达到“互利”。因此,“信”,包括信誉、信任等,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社会经济资本。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改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给经济参与者和整个社会带来精神和物质的丰厚回报。 当今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或者说是“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经济信用的匮乏和伦理信用的缺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各项制度(经济、法律等)还不够健全完善,更深层的问题则在于现代信用文化供给的缺乏和人们信用观念的淡薄,而这些已经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及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信用重建中,不仅应该从经济伦理信用入手,注重制度的优化设计,企业伦理文化的建设;还要从更微观和更宏观的角度,加强个体美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重建信用的立体结构体系。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篇 引言“信”之释义
    一、 信
    二、 “信”与“诚”
    三、 信、信任、信誉、信用
    四、 契约之“信”
第二篇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一、 “信”是市场经济交互主体的基本伦理规则
        (一)、 相互尊重。
        (二)、 契约精神。
    二、 从“囚徒困境”看对“信”的需求
        (一)、 私恶即公利吗?
        (二)、 超越“困境”。
    三、 “信”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本。
第三篇 “信”之危机及成因
    一、 信用危机。
        (一)、 经济信用瓶颈。
        (二)、 信用污染
    二、 信用缺失谁之过。
        (一)、 “无恒产者无恒心”。
        (二)、 信用文化的缺失。
        (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第四篇 由“巨人事件”论信用重建
    一、 建设经济伦理之“信”。
        (一)、 “一报还一报”的制度安排
        (二)、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
        (三)、 WTO与信誉机制
    二、 培养个人美德之“信”
        (一)、 人格信用的重要作用。
        (二)、 人格信用的培养。
        (三)、 职业道德建设
    三、 复兴社会伦理之“信”。
        (一)、 社会信任是经济“繁荣的创造”之重要根源。
        (二)、 “以小博大”不可以吗?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情操论》[J]. 亚当·斯密,丰卫平.  博览群书. 2014(05)
[2]谁妨碍了我们致富[J]. 茅于轼.  党的生活. 2001(10)
[3]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 郝铁川.  求是. 2001(06)
[4]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 龙兴海.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0(05)
[5]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中的“软契约”现象[J]. 孔笑微.  理论与现代化. 2000(07)
[6]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J]. 高兆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0(03)
[7]零和观与均胜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两种利益观和发展观[J]. 王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01)
[8]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J]. 王文贵.  浙江社会科学. 1999(06)
[9]论道德行为选择中的德行成本分析心理[J]. 高兆明.  浙江社会科学. 1999(05)
[1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与伦理的特性[J]. 龚群.  教学与研究. 1999(07)



本文编号:2955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55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