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调节定向与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06 21:11
  关于道德判断“情与理”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哲学领域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辩争到心理学领域对认知推理和情绪直觉的论争。然而,我们认为,道德判断既是对行为结果的判断,也是对所谓“道德价值”的判断。因此,无论道德判断是认知性质的还是情感性质的,我们都不能否认其是一种具有动机性质的判断这一事实。作为动机理论领域中的新兴理论,调节定向理论超越了经典的“趋利避害”动机原则,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期望的目标类型以及个体追求目标达成的方式等方面入手,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然而,基于调节定向理论的道德判断研究目前还较少,较不成熟。此外,现有研究发现,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个体所感知到的与事件心理距离远近的影响。“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源于近20年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表征理论——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表征受到个体所感知到的与事件的心理距离的影响,人们倾向于用抽象的、总体的特征来表征远心理距离上的事件,而倾向于用具体的、局部的特征来表征近心理距离上的事件,个体对事件的表征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个体会依据抽象的道德原则对远心理距离上的不道德事件进行道德判断,因而会更严苛;而对近心理距离上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调节定向与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调节定向对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得分为了进一步验证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不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简单效应,交互作用


图 3-1-1 调节定向对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得分为了进一步验证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无论调节定向的类型如何,不道德行为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1,92)=136.03,p<0.05,即相比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个体均更不能容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对

简单效应,道德判断,不道德行为,交互作用


-1调节定向对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得分为了进一步验证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J]. 罗跃嘉,李万清,彭家欣,刘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2]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J]. 钟毅平,陈文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2)
[3]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4]调节定向的测量维度及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 姚琦,乐国安,伍承聪,李燕飞,陈晨.  应用心理学. 2008(04)
[5]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J]. 凤四海,张甜,黄希庭,李丹,苏丹.  心理科学. 2008(04)
[6]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 徐平,迟毓凯.  心理科学. 2007(02)

博士论文
[1]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 颜志雄.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杨青松.湖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自我、朋友、陌生人道德判断的时程加工特点研究[D]. 周柳叶.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心之近,责之切”: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曾旭红.广西师范大学 2015
[3]人际亲密度对自我道德行为的影响[D]. 王伟伟.宁波大学 2014
[4]道德判断的“自己—他人”差异[D]. 袁高依莉.浙江大学 2013
[5]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王珍.河南大学 2013
[6]作为与不作为后悔的时间效应[D]. 贾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 阚忠钰.西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61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61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