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和谐社会建设中农村孝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3:30
  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正确引导传统孝道,则能够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然而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农村,孝道逐渐淡漠,以致许多农村老人面临生活心理苦境。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以时代内容。所以在当前加强农村孝道建设,这不仅是关系中国广大农民和谐稳定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重难点等;第二章解析传统孝道以及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设,这是本文的理论铺垫;第三章谈到在当前加强农村孝道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对农村孝道进行研究,具有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意义,接着对农村孝道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从各方面分析其中原因;第四章针对原因探索性地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农民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农村孝道建设的对策,从而促进传统孝道精华的广泛传播,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人人尊亲敬老,创建一个有利于农民特别是农村老人幸福生活的和谐环境。本文...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3.3 论文的难点
2 解析传统孝道及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设
    2.1 孝及孝道的含义
        2.1.1 孝的含义
        2.1.2 孝道的含义
    2.2 传统孝道的形成根源
        2.2.1 农业文明是孝道产生的物质基础
        2.2.2 血缘宗法制度是孝道产生的政治基础
        2.2.3 祖先崇拜是孝道产生的文化心理基础
    2.3 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
        2.3.1 孝养孝敬
        2.3.2 孝顺孝思
        2.3.3 孝丧孝继
    2.4 传统孝道的二重性
        2.4.1 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
        2.4.2 传统孝道中的消极因素
    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孝道
        2.5.1 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
        2.5.2 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内容
3 当前农村孝道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当前加强农村孝道建设的重要性
        3.1.1 有利于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
        3.1.2 有利于提高当代农民的道德素质
        3.1.3 有利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4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当前农村孝现状
        3.2.1 当前农村孝道现状调查
        3.2.2 当前农村孝道现状调查结论
    3.3 孝道在当前农村淡漠的原因
        3.3.1 社会历史因素
        3.3.2 社会现实因素
        3.3.3 学校因素
        3.3.4 家庭因素
        3.3.5 自身因素
4 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农村孝道建设的对策探讨
    4.1 加强社会对农村孝道培养的建设
        4.1.1 奠定农村孝道培养的坚实基础
        4.1.2 营造农民知孝行孝的社会环境
        4.1.3 加强农村孝道培养的法制建设
        4.1.4 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
    4.2 加强农村学校的孝道教育
        4.2.1 注重孝的知识性
        4.2.2 注重孝的实践性
        4.2.3 注重孝的深入性
    4.3 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社
        4.3.1 重视农村家庭孝道教育的作用
        4.3.2 确立正确的农村家庭孝道观念
        4.3.3 积极开展农村家庭文明创建活动
    4.4 加强农民思想素质建设
        4.4.1 青年农民应自觉遵循孝道
        4.4.2 农村老年人应不断自我完善价值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2987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87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