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德变迁论
发布时间:2021-01-21 04:00
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国传统道德生活和伦理精神的源头,它与先秦时期其它领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道德生活的变迁正是这一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道德生活中的每一个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变化、每一种道德范畴所标识的主体与所规范的对象、每一套道德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旨趣等方面都与之紧密相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要求、内容、面貌和特征;但与此同时,所有的这些变化和不同又都有着某种连续的性质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表现为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在这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中,代表社会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核心价值的宗法体系的发展决定着道德生活的变迁,而同时,道德观念在内容上的差异又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法体系在历史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不同。而与宗法体系密切相关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变化构成了先秦道德生活变迁的更为直接的因素,因为社会伦理关系代表了道德生活的主体和对象,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针对于特定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双方而提出并逐渐确立下来的。因此,对于宗法体系和社会伦理关系的探讨构成了研究先秦道德生活的形成与变迁的前提和基础。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1章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1.1 原始禁忌
1.1.1 原始禁忌的起源
1.1.2 原始“性”禁忌
1.1.3 中国早期的婚姻禁忌
1.1.4 原始禁忌与道德
1.2 殷商时期的“崇拜”
1.2.1 殷商时期“崇拜”的分类
1.2.2 帝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1.3 早期社会的“尊老”“尚齿”观念
1.3.1 《礼记》等文献所载的“尊老”“尚齿”观念
1.3.2 “尊老”“尚齿”观念与“孝”
第2章 西周道德观念的产生
2.1 善恶观念的产生
2.2 “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2.2.1 “德”字的出现
2.2.2 “德”字最初使用时的几种基本内涵
2.2.3 “德”之观念的形成
2.3 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2.3.1 关于亲属称谓的相关理论
2.3.2 殷代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2.3.3 西周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2.4 宗法制度
2.5 “礼”的形成
2.6 “孝”观念的产生
2.6.1 关于“孝”观念的产生的讨论
2.6.2 “孝”观念的内容
2.7 “友”观念的产生
2.7.1 表征宗族关系的“友”
2.7.2 表征政治关系的“友”
2.8 其它道德德目
2.9 西周道德生活的特点
第3章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3.1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3.1.1 政治局势
3.1.2 社会生产
3.1.3 宗法体系
3.2 春秋之“孝”与“友梯”
3.2.1 “孝”于先祖
3.2.2 “孝”于君父
3.2.3 “孝父”观念的普遍化
3.2.4 “友悌”
3.3 “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3.1 “忠”作为道德观念的最初内涵
3.3.2 “忠君”观念的产生及其要求
3.4 “信”观念产生与初步发展
3.4.1 “信”观念的产生
3.4.2 “信”观念的道德内涵
3.4.3 “信”观念的表现及其本质
3.4.4 “信”观念的平民化及普遍化倾向
3.5 “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3.5.1 “仁”字释义及“仁”观念的产生
3.5.2 “仁”字的用法
3.5.3 孔子关于“仁”的界说
3.5.4 “仁”“礼”关系
3.6 婚姻及贞节观念
3.6.1 春秋之前的婚姻观念
3.6.2 婚姻观念的规范化
3.6.3 “媵妾”婚与“烝报”婚所反映的婚姻观念
3.6.4 “男尊女卑”及贞节观念的产生
3.7 其它道德观念
3.7.1 “让”
3.7.2 “义”与“义利”之辨
3.8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第4章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4.1 社会生活的新情况
4.2 “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4.2.1 “孝”
4.2.2 “忠”
4.2.3 忠孝关系
4.3 其它道德观念的新变化
4.3.1 婚姻观念
4.3.2 “仁”“义”“礼”“法”的观念
4.4 “夷”“夏”之辨
4.4.1 “夷”“夏”释义
4.4.2 “夷”“夏”关系
4.4.3 儒家的“夷夏”观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
4.5 游侠的道德生活
4.5.1 “游侠”的产生
4.5.2 游侠道德生活的体现
4.5.3 游侠品格与儒家道德生活的关系
4.6 隐士
4.6.1 “隐士”释义
4.6.2 “隐士”归隐的原因
4.6.3 儒家和道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4.7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结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J]. 刘泽华. 南开学报. 2003(04)
[2]善恶观形成初探[J]. 徐难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3]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J]. 彭林. 中国哲学史. 2001(02)
[4]释《六德》“为父继君”──兼答彭林先生[J]. 魏启鹏. 中国哲学史. 2001(02)
[5]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孝观念的冲击[J]. 朱岚.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02)
[6]“仁”字臆断[J]. 庞朴. 寻根. 2001(01)
[7]论西周孝尊祖敬宗抑制父权——兼论古史研究中经史方法的运用[J]. 查昌国. 史学理论研究. 2001(02)
[8]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J]. 陈筱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9)
[9]春秋时期的贞节观[J]. 陈筱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周先王继承制度研究[J]. 杨朝明. 文史哲. 1999(05)
本文编号:2990418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1章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1.1 原始禁忌
1.1.1 原始禁忌的起源
1.1.2 原始“性”禁忌
1.1.3 中国早期的婚姻禁忌
1.1.4 原始禁忌与道德
1.2 殷商时期的“崇拜”
1.2.1 殷商时期“崇拜”的分类
1.2.2 帝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1.3 早期社会的“尊老”“尚齿”观念
1.3.1 《礼记》等文献所载的“尊老”“尚齿”观念
1.3.2 “尊老”“尚齿”观念与“孝”
第2章 西周道德观念的产生
2.1 善恶观念的产生
2.2 “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2.2.1 “德”字的出现
2.2.2 “德”字最初使用时的几种基本内涵
2.2.3 “德”之观念的形成
2.3 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2.3.1 关于亲属称谓的相关理论
2.3.2 殷代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2.3.3 西周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2.4 宗法制度
2.5 “礼”的形成
2.6 “孝”观念的产生
2.6.1 关于“孝”观念的产生的讨论
2.6.2 “孝”观念的内容
2.7 “友”观念的产生
2.7.1 表征宗族关系的“友”
2.7.2 表征政治关系的“友”
2.8 其它道德德目
2.9 西周道德生活的特点
第3章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3.1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3.1.1 政治局势
3.1.2 社会生产
3.1.3 宗法体系
3.2 春秋之“孝”与“友梯”
3.2.1 “孝”于先祖
3.2.2 “孝”于君父
3.2.3 “孝父”观念的普遍化
3.2.4 “友悌”
3.3 “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3.1 “忠”作为道德观念的最初内涵
3.3.2 “忠君”观念的产生及其要求
3.4 “信”观念产生与初步发展
3.4.1 “信”观念的产生
3.4.2 “信”观念的道德内涵
3.4.3 “信”观念的表现及其本质
3.4.4 “信”观念的平民化及普遍化倾向
3.5 “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3.5.1 “仁”字释义及“仁”观念的产生
3.5.2 “仁”字的用法
3.5.3 孔子关于“仁”的界说
3.5.4 “仁”“礼”关系
3.6 婚姻及贞节观念
3.6.1 春秋之前的婚姻观念
3.6.2 婚姻观念的规范化
3.6.3 “媵妾”婚与“烝报”婚所反映的婚姻观念
3.6.4 “男尊女卑”及贞节观念的产生
3.7 其它道德观念
3.7.1 “让”
3.7.2 “义”与“义利”之辨
3.8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第4章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4.1 社会生活的新情况
4.2 “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4.2.1 “孝”
4.2.2 “忠”
4.2.3 忠孝关系
4.3 其它道德观念的新变化
4.3.1 婚姻观念
4.3.2 “仁”“义”“礼”“法”的观念
4.4 “夷”“夏”之辨
4.4.1 “夷”“夏”释义
4.4.2 “夷”“夏”关系
4.4.3 儒家的“夷夏”观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
4.5 游侠的道德生活
4.5.1 “游侠”的产生
4.5.2 游侠道德生活的体现
4.5.3 游侠品格与儒家道德生活的关系
4.6 隐士
4.6.1 “隐士”释义
4.6.2 “隐士”归隐的原因
4.6.3 儒家和道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4.7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结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J]. 刘泽华. 南开学报. 2003(04)
[2]善恶观形成初探[J]. 徐难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3]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J]. 彭林. 中国哲学史. 2001(02)
[4]释《六德》“为父继君”──兼答彭林先生[J]. 魏启鹏. 中国哲学史. 2001(02)
[5]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孝观念的冲击[J]. 朱岚.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02)
[6]“仁”字臆断[J]. 庞朴. 寻根. 2001(01)
[7]论西周孝尊祖敬宗抑制父权——兼论古史研究中经史方法的运用[J]. 查昌国. 史学理论研究. 2001(02)
[8]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J]. 陈筱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9)
[9]春秋时期的贞节观[J]. 陈筱芳.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周先王继承制度研究[J]. 杨朝明. 文史哲. 1999(05)
本文编号:2990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9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