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9:09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及内涵,隐藏在这些风格与内涵中的正是这些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独有的价值观体系。生活在不同价值观体系中的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时常千差万别,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层出不穷。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简单直观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甚至揣测对方。中日两国的文化甚有渊源,在表象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两国的文化性格已经产生了许多显著的差异,其原因及表现均是方方面面的。本论文仅从生死观的角度浅析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并归纳了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从两国人的生死价值观来看,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惧怕死亡。日本人所认同和遵循的是为了名誉、羞耻而死,与之相比中国人则认同为了业绩、国家、正义、自由等而献身。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从前向封建领主和大名尽的忠全部转移到天皇身上,由此“忠”开始绝对化。而中国的根本伦理规范是“孝”,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普遍认为轻率的死是不孝。同时又不否定“忠”的重要性,只不过中国的“忠”含有上下两方面的义务,是双向的“忠”。直到宋代,“忠”才成为国家主义...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前期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从价值观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2.1 中日两国人对于死亡的不同价值观
2.1.1 日本人的“名”与“耻”
2.1.2 中国人的“名”与“耻”
2.2 从价值观比较两国人的生死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基本伦理规范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3.1 日本的“忠”
3.1.1 模仿中国的“忠”
3.1.2 日本特有的“忠”
3.1.3 “忠”的极致
3.2 中国的“孝”
3.2.1 “孝”的理论化
3.2.2 以“孝”治天下
3.2.3 “孝”在政治上的发展
3.2.4 移“孝”于“忠”
3.3 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结构
3.3.1 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的“忠”
3.3.2 中国的二元制结构下的“孝”
3.4 从忠孝观比较两国人的生死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宗教观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4.1 日本人的宗教观
4.1.1 神道
4.1.2 佛教
4.2 中国人的宗教观
4.2.1 儒教
4.2.2 佛教
4.3 从宗教观比较两国人生死观
4.3.1 佛教
4.3.2 神道与儒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神道文化[J]. 闫志章.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J]. 范景武.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先秦儒家生死观解析[J]. 黄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4]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 王玉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2)
[5]矛盾的日本人──从《菊与刀》看日本人[J]. 高登荣. 今日民族. 2001(08)
[6]“惜名知耻”——名同实异的中日道德观[J]. 刘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03)
博士论文
[1]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D]. 张英.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0880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前期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从价值观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2.1 中日两国人对于死亡的不同价值观
2.1.1 日本人的“名”与“耻”
2.1.2 中国人的“名”与“耻”
2.2 从价值观比较两国人的生死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基本伦理规范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3.1 日本的“忠”
3.1.1 模仿中国的“忠”
3.1.2 日本特有的“忠”
3.1.3 “忠”的极致
3.2 中国的“孝”
3.2.1 “孝”的理论化
3.2.2 以“孝”治天下
3.2.3 “孝”在政治上的发展
3.2.4 移“孝”于“忠”
3.3 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结构
3.3.1 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的“忠”
3.3.2 中国的二元制结构下的“孝”
3.4 从忠孝观比较两国人的生死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宗教观看中日两国人的生死观
4.1 日本人的宗教观
4.1.1 神道
4.1.2 佛教
4.2 中国人的宗教观
4.2.1 儒教
4.2.2 佛教
4.3 从宗教观比较两国人生死观
4.3.1 佛教
4.3.2 神道与儒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神道文化[J]. 闫志章.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J]. 范景武.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先秦儒家生死观解析[J]. 黄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4]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 王玉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2)
[5]矛盾的日本人──从《菊与刀》看日本人[J]. 高登荣. 今日民族. 2001(08)
[6]“惜名知耻”——名同实异的中日道德观[J]. 刘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03)
博士论文
[1]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D]. 张英.黑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0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9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