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建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活。这种新环境下的政治参与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参与政治的平台,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它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人们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这个定义还很模糊,从伦理学视域研究就更显得更为薄弱。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参与政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者的政治活动。公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愿望,也有利于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人民,而公民与政府的双向沟通与对话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我国在网络政治参与取得众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谣言、公民政治参与的公正性问题以及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等伦理问题,这又不禁引出了我们对网络制度公平公正性的质疑与拷问,对参与人的正义理念和对宽容精神的缺失的担忧。如何利用好网络来促使网络政治参与公平、有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伦理规范。一是参与主体方面,既为公民本身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责任、公平公正、宽容、自由几项原则。二是政府方面,要加快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机制,增强公民网络道德的修养。只有参与主体与政府协同推进,我们才能充分利用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扬善避恶,营造良好的网络参与道德氛围。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一课题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就研究层面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伦理学方面,它关乎着政治参与人的道德与准则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与机制,因此就更为重中之重了。
【关键词】:网络 政治参与 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选题的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2-14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4-15
- 1.3.1 研究方法14
- 1.3.2 创新点14-15
-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及其伦理意蕴15-22
- 2.1 网络政治参与的厘定15-17
- 2.1.1 政治参与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15-16
- 2.1.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16-17
- 2.2 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意蕴17-22
- 2.2.1 理念:对“公共善”的追求18-19
- 2.2.2 行为:对人权与尊严的捍卫19-20
- 2.2.3 目的:对公平正义的期盼20-22
- 第三章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伦理成因22-32
- 3.1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22-27
- 3.1.1 我国政治参与状况22-24
- 3.1.2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24-27
- 3.2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伦理问题27-29
- 3.2.1 网络制度面临公平性拷问27-28
- 3.2.2 网络参与人缺乏正义理念28
- 3.2.3 网络环境缺乏宽容精神28-29
- 3.3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伦理成因29-32
- 3.3.1 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薄弱29-30
- 3.3.2 网络政治参与伦理文化的缺失30
- 3.3.3 网络政治参与人素质有待提升30-32
- 第四章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建构32-45
- 4.1 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原则32-36
- 4.1.1 自由原则32-33
- 4.1.2 公平公正原则33-34
- 4.1.3 宽容原则34-35
- 4.1.4 责任原则35-36
- 4.2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对策36-45
- 4.2.1 健全网络政治参与伦理机制36-40
- 4.2.2 加强个体网络道德修养40-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附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淑珍;;浅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及有序治理[J];群文天地;2012年21期
2 裴阿梅;;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公共政策否决问题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3 詹乐;江珂;;论现阶段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4 张安新;;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探析[J];神州;2011年17期
5 李永洪;刘光翠;;试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双重影响[J];沧桑;2013年05期
6 陈晓健;;略论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科学决策的有效影响[J];青春岁月;2012年21期
7 曹锦锦;;浅谈公民网路政治参与[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8 李嘉仪;;社会资本投资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党史文苑;2013年20期
9 吴世文;石义彬;;新传播技术扩散与使用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10 聂华瑞;;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小茹;;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善治之道[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平平;;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湖北省团校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杜凌飞;;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观察和思考[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4 周昕;关耀富;;推动网络政治参与 促进政治文化发展[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芸;;试论网络政治参与——“华南虎事件”的个案分析[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6 黄春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公民政治道德建设[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春丽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白全贵 整理;推动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健康发展[N];河南日报;2009年
3 赫曦滢;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N];吉林日报;2010年
4 党文琦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缩小三道“数字鸿沟” 推动网络政治有序参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潘真;上海人对政治关注度高参与度不够[N];联合时报;2009年
6 袁峰 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在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N];联合时报;2011年
7 张磊;网络政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嬗变[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桥法;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宋超;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5年
4 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享;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朱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尹航;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双重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海;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及其有序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聂虹;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红艳;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性及其负效应的消减[D];西北大学;2009年
7 韩平;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维刚;新时期中国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旭涛;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及管理问题探索[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李楠;民主视角下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04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