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21-02-06 17:05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招集众宾客方士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淮南子》是道家生态思想发展上重要的一部著作。它强调物无贵贱的自然价值观基础,从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出发,以自然为中心并从自然的大视角下来考察宇宙、社会和人生,表明人与万物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谐的共同体中,人类应与万物建立平等友善、和睦共生的关系。将无为理论作为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指导人们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这种思想提倡生态道德观、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较正确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论文系统研究梳理了《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从《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入手,并从平等、道德、行为、实践、和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世间万物是平等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理解并存在客观真理和规律的。只有依靠科技手段、努力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理性消费、节制物欲、回归质朴节俭的生活,才能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繁荣美好的人类家园。《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21世纪的今天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本体论基础——道为本原,和生三气
1.1.1 万物的初始:道为本原
1.1.2 万物的运转:和生三气
1.2 人性论基础——清净恬愉,人性可塑
1.2.1 人性的特点:清净恬愉
1.2.2 人性的实现:人性可塑
1.3 认识论基础——世界可知,至是之是
1.3.1 认识的能力:世界可知
1.3.2 认识的判断:至是之是
第2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2.1 自然价值观——物无贵贱,我亦物也
2.1.1 生命的价值:物无贵贱
2.1.2 人类的位置:我亦物也
2.2 生态道德观——德及万物,不以利害义
2.2.1 道德的体现:德及万物
2.2.2 行为的约束:不以利害义
2.3 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节制物欲
2.3.1 实践的方式:自然无为
2.3.2 生态的原则:节制物欲
2.4 有机和谐生态观
第3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3.1 有利于和谐自然观的形成
3.1.1 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3.1.2 善待自然,科学开发
3.2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3.2.1 和谐发展,保证公平
3.2.2 节俭消费,质朴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南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J]. 章晓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淮南子》和谐发展生态论[J]. 张弘.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3]“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 方克立.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4)
[4]《淮南子》的“无为”理论[J]. 张运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5]论《淮南鸿烈》的道儒整合[J]. 陆玉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3(02)
[6]《淮南子》文艺生态学思想述评[J]. 高翔.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0(05)
[7]刘安与《庄子》[J]. 孙以楷. 安徽大学学报. 1990(01)
本文编号:3020796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本体论基础——道为本原,和生三气
1.1.1 万物的初始:道为本原
1.1.2 万物的运转:和生三气
1.2 人性论基础——清净恬愉,人性可塑
1.2.1 人性的特点:清净恬愉
1.2.2 人性的实现:人性可塑
1.3 认识论基础——世界可知,至是之是
1.3.1 认识的能力:世界可知
1.3.2 认识的判断:至是之是
第2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2.1 自然价值观——物无贵贱,我亦物也
2.1.1 生命的价值:物无贵贱
2.1.2 人类的位置:我亦物也
2.2 生态道德观——德及万物,不以利害义
2.2.1 道德的体现:德及万物
2.2.2 行为的约束:不以利害义
2.3 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节制物欲
2.3.1 实践的方式:自然无为
2.3.2 生态的原则:节制物欲
2.4 有机和谐生态观
第3章 《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3.1 有利于和谐自然观的形成
3.1.1 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3.1.2 善待自然,科学开发
3.2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3.2.1 和谐发展,保证公平
3.2.2 节俭消费,质朴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南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J]. 章晓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淮南子》和谐发展生态论[J]. 张弘.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3]“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 方克立.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4)
[4]《淮南子》的“无为”理论[J]. 张运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5]论《淮南鸿烈》的道儒整合[J]. 陆玉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3(02)
[6]《淮南子》文艺生态学思想述评[J]. 高翔.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0(05)
[7]刘安与《庄子》[J]. 孙以楷. 安徽大学学报. 1990(01)
本文编号:3020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2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