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7 08:30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经历了先秦、两汉至宋明、明清之际和清朝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协调等不同类型的思想观点。总体上看,义利统一、义高于利是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明清思想家的“理欲、义利统一观”是传统义利思想的集大成者。“理欲、义利统一观”主张义利相生,义源于利,是合理、正当的利益;义既源于利,又超越利、高于利;最高层次的义是“公利”和“公天下”;通过内省修身和外在教化两种途径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传统义利思想在当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从这一思想本身的内涵看,传统义利思想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意识和价值取向,能指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人与我、己与群之间的伦理关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元素、时代元素的综合,传统义利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传统,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来看,传统义利思想与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都有重要联系。但也要看到,传统义...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已有文献研究成果
1.2.1 义和利的内涵及其发展
1.2.2 义和利关系的研究
1.2.3 传统义利思想观念的研究
1.3 已有研究存在问题
1.3.1 较少对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和体系的全面、系统分析
1.3.2 存在片面概括重要思想家义利思想全貌的倾向
1.3.3 需要进一步对传统义利思想进行客观、辩证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
第二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2.1 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
2.1.1 先秦思想流派的义利思想
2.1.2 汉代至宋明时期的义利思想
2.1.3 明清思想家的义利思想
2.2 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类型
2.2.1 重义轻利型
2.2.2 重利轻义型
2.2.3 义利协调型
2.3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观念
2.3.1 怎样看待义利关系
2.3.2 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途径
2.3.3 作为义利思想理论基础的独特的人性论
2.4 传统义利思想对处理道德和利益关系的影响
2.4.1 宋明的事功学派对“永嘉”地域文化的影响
2.4.2 明清义利、理欲统一观对“徽商”群体文化的影响
2.4.3 义利思想家与封建统治者对义利思想的不同表述
第三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传统义利思想评述
3.1.1 传统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
3.1.2 传统义利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3.1.3 应当结合当代现实对义利思想进行辩证分析和完善
3.2 传统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3.2.1 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3.2.2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3.3 传统义利思想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
3.3.1 义利思想与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联系
3.3.2 义利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3.3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联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与教育对策
4.1 道德和利益间的关系
4.1.1 学者和领导人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
4.1.2 利益和道德关系的理论分析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思考
4.2.1 充分认识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4.2.2 坚持商业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4.2.3 注重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推进法制和道德调节的结合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教育思考
4.3.1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观点引导青年学生
4.3.2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特色话语吸引青年学生
4.3.3 用义利思想的生动事例打动青年学生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 张晓京,文书锋,金添.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09)
[2]80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实证研究[J]. 宋蕾,李晓,李汝成.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3]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辨正[J]. 任万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4]“义利之辨”新探[J]. 张玲卡.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5]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 刘曙光. 学术论坛. 2007(01)
[6]法家义利观探微[J]. 许青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J]. 曾盛聪. 思想战线. 2006(06)
[8]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三点想法[J]. 刘家和. 史学史研究. 2006(01)
[9]义利之辨: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及现代意义[J]. 孔祥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 杜维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硕士论文
[1]明清之际理欲价值观的转变及意义[D]. 张威威.河北师范大学 2007
[2]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D]. 林钦玉.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试论戴震的理欲观[D]. 安利丽.山西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1967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已有文献研究成果
1.2.1 义和利的内涵及其发展
1.2.2 义和利关系的研究
1.2.3 传统义利思想观念的研究
1.3 已有研究存在问题
1.3.1 较少对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和体系的全面、系统分析
1.3.2 存在片面概括重要思想家义利思想全貌的倾向
1.3.3 需要进一步对传统义利思想进行客观、辩证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
第二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2.1 传统义利思想发展过程
2.1.1 先秦思想流派的义利思想
2.1.2 汉代至宋明时期的义利思想
2.1.3 明清思想家的义利思想
2.2 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类型
2.2.1 重义轻利型
2.2.2 重利轻义型
2.2.3 义利协调型
2.3 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观念
2.3.1 怎样看待义利关系
2.3.2 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途径
2.3.3 作为义利思想理论基础的独特的人性论
2.4 传统义利思想对处理道德和利益关系的影响
2.4.1 宋明的事功学派对“永嘉”地域文化的影响
2.4.2 明清义利、理欲统一观对“徽商”群体文化的影响
2.4.3 义利思想家与封建统治者对义利思想的不同表述
第三章 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传统义利思想评述
3.1.1 传统义利思想的积极意义
3.1.2 传统义利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3.1.3 应当结合当代现实对义利思想进行辩证分析和完善
3.2 传统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3.2.1 义利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3.2.2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3.3 传统义利思想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
3.3.1 义利思想与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联系
3.3.2 义利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3.3 义利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联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与教育对策
4.1 道德和利益间的关系
4.1.1 学者和领导人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
4.1.2 利益和道德关系的理论分析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思考
4.2.1 充分认识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4.2.2 坚持商业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4.2.3 注重道德与法制的关系,推进法制和道德调节的结合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教育思考
4.3.1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基本观点引导青年学生
4.3.2 用传统义利思想的特色话语吸引青年学生
4.3.3 用义利思想的生动事例打动青年学生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 张晓京,文书锋,金添.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09)
[2]80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实证研究[J]. 宋蕾,李晓,李汝成.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3]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辨正[J]. 任万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4]“义利之辨”新探[J]. 张玲卡.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5]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 刘曙光. 学术论坛. 2007(01)
[6]法家义利观探微[J]. 许青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J]. 曾盛聪. 思想战线. 2006(06)
[8]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三点想法[J]. 刘家和. 史学史研究. 2006(01)
[9]义利之辨: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及现代意义[J]. 孔祥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 杜维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2)
硕士论文
[1]明清之际理欲价值观的转变及意义[D]. 张威威.河北师范大学 2007
[2]论新时期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D]. 林钦玉.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试论戴震的理欲观[D]. 安利丽.山西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1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2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