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
发布时间:2021-02-09 05:28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在全国蓬勃兴起。志愿服务精神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志愿服务精神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和谐、关爱、互助的社会环境,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制度缺陷。许多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行为方法和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志愿服务精神的产生与历史上的慈善救济和公益行为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着本质的区分,当今社会的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伦理关系等多方面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当今社会一些道德冷漠事件的出现,我们又重新把关注目光转移到这种精神所包含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意蕴上来。当今社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主要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是一种道德的实践活动,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中一种高尚的德性品质;友爱、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原则;人类和谐发展、社会团结进步是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的。志愿服务精神营造了崇善博爱的道德氛围,提供了一种实践参与、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形成了维护自身道德价值和道德尊严的权利意识。另外志愿服务精神还培育了责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志愿服务精神概述
(一) 基本概念及特征
1.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
2. 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与价值
1. 为己与利他的中道
2. 高尚的德性境界
3. 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解析
(一) 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意蕴
1. 志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2. 志愿主体互助行为的社会性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价值诉求
1. 爱与被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前提
2. 互尊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原则
3. 追求幸福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目的
4. 人类和谐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标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论渊源
(一) 西方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1. 西方宗教博爱精神
2. 人道主义精神
(二) 我国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1. 儒家的仁者爱人理论
2. 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
3. 道教的积德行善观念
4. 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
(三) 志愿服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
1. “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
2. “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
3. 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 志愿服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 有利于公民社会构建
(二) 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三) 有效的道德实践方式
(四) 有利于社会和谐及社会安定
(五) 有利于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
(六) 有利于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025126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志愿服务精神概述
(一) 基本概念及特征
1.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
2. 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与价值
1. 为己与利他的中道
2. 高尚的德性境界
3. 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解析
(一) 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二)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意蕴
1. 志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2. 志愿主体互助行为的社会性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价值诉求
1. 爱与被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前提
2. 互尊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原则
3. 追求幸福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目的
4. 人类和谐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标
三、 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论渊源
(一) 西方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1. 西方宗教博爱精神
2. 人道主义精神
(二) 我国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
1. 儒家的仁者爱人理论
2. 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
3. 道教的积德行善观念
4. 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
(三) 志愿服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
1. “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
2. “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
3. 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 志愿服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 有利于公民社会构建
(二) 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三) 有效的道德实践方式
(四) 有利于社会和谐及社会安定
(五) 有利于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
(六) 有利于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025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2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