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及其伦理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1-03-03 03:03
亚当·斯密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也是优秀的伦理学家,他的两部传世佳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历经两百多年依然影响至今,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也为现时代经济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最初始的理论资源。本文从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入手,通过对两本著作的解读,分析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及作用机制,探讨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伦理价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性。斯密认为人自利的本性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这一本性若能在恰当的范围内发挥,那么其在道德上是具有合理性的,这也成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特殊语境的分析,认为它是顺应了自然秩序而和谐发展的,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而且自然地将社会财富分配到每个人。然而,“看不见的手”的运行总要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的优越性在自由平等的法制社会以及公序良德的伦理环境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它的运作需要社会制度的合理设置以及与经济活动相契合的准备条件,因此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旁观者的内心监督、正义法律的制定也就成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客观机制。...
【文章来源】: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性论基础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第二章 “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及其作用机制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基于经济、伦理、政治三个维度
第三章 “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伦理价值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当·斯密的自然观——对《道德情操论》中nature的解读[J]. 吴红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2]“看不见的手”与“商业社会”——亚当·斯密的自利观[J]. 杨芳,卢少鹏. 浙江学刊. 2010(03)
[3]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J]. 洪广欣. 探索. 2008(06)
[4]论斯密“看不见的手”[J]. 姚开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4)
[5]市场理性与道德同情的有机结合——斯密“看不见的手”调节机制新探[J]. 刘荣春,于小伟,朱海萍. 求实. 2008(05)
[6]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得失[J]. 聂文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经济秩序的自发建构——“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的本质[J]. 余向华,许云宵.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01)
[8]“看不见的手”思想的十大理论缺陷[J]. 宫敬才. 河北学刊. 2003(06)
[9]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兼论“斯密难题”的产生原因[J]. 陈其人. 当代经济研究. 2003(01)
[10]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类型——“斯密悖论”的时代解读[J]. 高兆明. 学术研究. 2001(09)
博士论文
[1]经济德性论[D]. 王小锡.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0467
【文章来源】: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性论基础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第二章 “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及其作用机制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基于经济、伦理、政治三个维度
第三章 “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伦理价值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当·斯密的自然观——对《道德情操论》中nature的解读[J]. 吴红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2]“看不见的手”与“商业社会”——亚当·斯密的自利观[J]. 杨芳,卢少鹏. 浙江学刊. 2010(03)
[3]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J]. 洪广欣. 探索. 2008(06)
[4]论斯密“看不见的手”[J]. 姚开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4)
[5]市场理性与道德同情的有机结合——斯密“看不见的手”调节机制新探[J]. 刘荣春,于小伟,朱海萍. 求实. 2008(05)
[6]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得失[J]. 聂文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经济秩序的自发建构——“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的本质[J]. 余向华,许云宵.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01)
[8]“看不见的手”思想的十大理论缺陷[J]. 宫敬才. 河北学刊. 2003(06)
[9]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兼论“斯密难题”的产生原因[J]. 陈其人. 当代经济研究. 2003(01)
[10]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类型——“斯密悖论”的时代解读[J]. 高兆明. 学术研究. 2001(09)
博士论文
[1]经济德性论[D]. 王小锡.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0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6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