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关于梁漱溟的人性理论研究。梁漱溟借直觉、理智和理性概念建构的人性理论,是他表述其人生态度及文化态度的载体。对于人性之看法可以说是梁漱溟一整个思想的基点,它串联起梁漱溟的前后期思想,连接着他的儒学观与宗教观,同时也是其生命哲学与文化哲学的依据。梁漱溟在生命的实践中一步步地回溯到这一点上,先是看到最切身的民族存续问题,然后到生命困顿中的翻转,继而是从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到最后把住生命的态度。这一整个过程既是梁漱溟实现其自我生命的过程,又是其实现社会文化生命的过程。这期间他出入中西文化殿堂,借西方学术,,引圣人之言,扶危倾之价值大厦;投身社会事务,参与政治,亲历改革,求民族之前途。一生种种努力,皆指向圣贤人格。 梁漱溟毕生思虑者二,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两问题加之于身,必求两者之联通解决。在此境遇下,乃一步步向前探求,一步步往根处回溯。如此,其关于人性之看法渐有,态度渐明,最后成其人性之论。本文之所作,一欲弄清这人性理论的前后发展脉络;二是要伸张其价值。故分全文结构为四:第一探讨梁漱溟人性理论思想之起处、根源,借由梁漱溟之生平及事功析论之;第二论述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发展及形成,由梁漱溟已出版之著作及思想中剥离出;第三试论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合理性所在,求证于中国之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第四论梁漱溟之人性理论于他整个思想中之地位作用,由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儒学态度见之。 第一部分虽说是求梁漱溟人性理论之根源,但因从他的生平事功中剖析,加上对人类心理这一认知在梁漱溟思想中的根源性。第一部分之所作,事实上也可以说是梁漱溟思想的起源研究,非止于其人性思想。第二部分说梁漱溟人性理论之形成,其关键在辨析梁漱溟理智、理性概念的使用及梁漱溟借由理性概念所表达的人类文化方向并最终归诸于中国文化的努力。梁漱溟毕生努力的目标明确,那就是个人生命之安顿及民族生命之安顿,由此有他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建构。其建构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可以说是一道以贯之的,而所凭藉的,即是他所努力阐述及表达的人类心理观。第三部分则是求取该人性理论合理性地尝试。通过代入传统文化里的生命概念,给该理论以形而上的依撑。再尝试以西方之科学态度旁证,力求梁漱溟人性思想之合理畅通。其后加入“试论善之必要”一节,以表明梁漱溟之人性态度。第四部分述梁漱溟之道德观、宗教观以及儒学重建上的努力,是为其人性思想的应用说明。梁漱溟于民族文化上的努力,皆在此体现。讲明道德之为物,宗教之为物,重塑儒学之正统,表明儒学之价值。这在中国文化困顿之际,都是一副担当姿态,使人景仰。 全篇论文的写作立于一个基调之上,那就是挖掘梁漱溟此人性思想在他一整个思想中的作用及地位。是以其人性理论穿透其一整个思想的一次尝试,是以此人性之论为方法,去认知,去解析,去论证梁漱溟思想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梁漱溟 人性 理智 理性 生命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对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的终极考察:梁漱溟人性理论的萌发16-28
- 第一节 对人生问题的思虑16-22
- 第二节 对中国问题的考察22-27
- 小结27-28
- 第二章 从“人性”到“儒性”: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形成28-37
- 第一节 梁漱溟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的不同28-32
- 第二节 论梁漱溟的“理性”概念:一场词义的哲学辨析32-36
- 小结36-37
- 第三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求证:论人类生命的超越性37-47
- 第一节 关于宇宙大生命的概念37-40
- 第二节 意识与本能相比较孰居重要40-43
- 第三节 试论善之必要43-45
- 小结45-47
- 第四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应用(一):儒学的重建47-56
- 第一节 将儒家真正精神从形式中的剥离47-50
- 第二节 儒家的现代化——生命与理性概念的焕发50-56
- 第五章 梁漱溟人性理论的应用(二):梁漱溟的宗教观与道德观56-61
- 第一节 梁漱溟基于此人性理论上的宗教观——宗教之为宗教56-58
- 第二节 梁漱溟基于此人性理论上的道德观——人生的实践乃为道德58-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65-66
- 后记66-67
- 致谢67-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赵玉敏;;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及审美意义[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5 苏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6 张振谦;;古代诗学视阈内的“野”范畴[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7 任蜜林;;汉儒与新儒学[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8 刘宁;;“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论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勇;许家星;;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陈迎年;道德对知识的胜利——现代新儒家思维方式论衡[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志军;;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2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人性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73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