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德性与德化:儒家伦理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03:29
  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伦理学常被视作一种德性伦理学。从学理内涵与思维进路分析,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德性伦理学,又与西方德性伦理学有着明确区分。近些年来,安乐哲等学者对儒家伦理学作了“角色伦理”的诠释,将道德生活置于人与人具体的行为关系中,引发了儒家伦理学的德性、角色之争,开拓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新问题。本论文在梳理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德性伦理学的观察视角,权衡角色伦理学的合理化程度,深化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理论认知,以儒家伦理之“德”的变迁作为基本线索,将儒家伦理之“德”与殷周时期伦理之“德”联结起来,梳理天德到人德的转向。本论文对儒家伦理特质的研究从“德性”与“德化”两方面展开。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念不同,在孔孟那里,儒家“德性”作为人德伦理化的基本对象的表达,逐渐被内在化为人的本性良知,就此方面而论,儒家的“伦理本位”实际上是“德性本位”。本论文关于儒家伦理学“德化”特质的论述,则是对儒家德行伦理的实践特色的进一步探析,在伦理行为之外,增加了伦理动机、伦理指向的考察,始于德行伦理又不止于德行伦理,把“德化”阐释为认知与行为相统...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其意义
    二、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综述
    三、儒家伦理特质研究的问题及方法论思考
第一章 儒家伦理特质在“德”
    第一节 前儒家时期“德”观念的演变与儒家伦理思想溯源
        一、前儒家时期伦理之“德”的演变:天德至人德
        二、德作为礼的前提
    第二节 西周“敬德”思想与孔子伦理之“仁”的关联性
        一、周人“敬德”思想的内涵
        二、孔子以“敬”言仁的思路解析
        三、小结
第二章 儒家伦理的“德性”特质——“伦理本位”的新诠
    第一节 “伦理本位”与儒家“德性”
        一、伦理本位的独特视角——道德代宗教
        二、比较视域下西方“德性”内涵的解析
        三、比较视域下的儒家“德性”走向——人德的伦理化
        四、儒家“德性”的政治向度——孔子之礼
        五、儒家“德性”的人格标准——孔子之仁
        六、小结
    第二节 德性即人性:儒家伦理的根基
        一、西方德性论的规范性说明
        二、早期儒家德性论的规范性分析
        三、孟子“德性”思想的人格化转向——德性即人性
        四、小结
第三章 儒家伦理的“德化”进路——“德行”新解
    第一节 伦理之“德”的实践方式——“德化”
        一、中西“德性”问题的分野:德化
        二、“德化”的基本内涵
        三、“德行”与“德化”的区分
        四、小结
    第二节 “德化”的要义:主体自觉的展开
        一、“德化伦理”与“德行伦理”的比较及分析
        二、“角色伦理”关系思维的启示
        三、小结
第四章 德性而德化:儒家伦理的觉解
    第一节 “德性而德化”的指向——儒家自律精神
        一、“德性”与“德化”关联的可能性
        二、“德性”与“德化”关联的必要性
        三、小结
    第二节 人生境界:道德觉解的伦理化
        一、伦理自觉与正义问题
        二、伦理自觉的境界追求
        三、“成己”之道的普适性说明
        四、“成己”之道与儒家自律精神
        五、忠恕为本——推己到尽己
        六、儒家“成己”之道与西方道德金律的比较
        七、儒家正义原则的说明——内心正义
        八、内心正义的层级分析——礼义与道义
        九、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古籍
    (二) 现代著作
    (三) 论文集
    (四) 期刊论文
    (五) 学位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J]. 李景林,云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05)
[2]伦理学有第三种方法吗?[J]. R.克瑞斯普,王腾.  世界哲学. 2017(02)
[3]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J]. 陈嘉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9)
[4]反思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当代儒学的“三偏”“三正”与其精神信仰[J]. 成中英.  哲学分析. 2016(04)
[5]冯友兰的“伦理概念”说——兼论冯友兰对陈寅恪的影响[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J].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7]孔子思想的道德力量[J]. 陈来.  道德与文明. 2016(01)
[8]美德伦理的道德理由及其基础——关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儒家伦理的比较[J]. 李义天.  道德与文明. 2016(01)
[9]文化比较的思想误区——兼评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J]. 孟巍隆.  文史哲. 2016(01)
[10]孔子怎样解构道德——儒家道德哲学纲要[J]. 黄玉顺.  学术界. 2015(11)

博士论文
[1]论德性伦理学实践性证成的两条路径[D]. 韩燕丽.山东大学 2016
[2]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儒家孝道研究[D]. 金小燕.山东大学 2015
[3]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崔丽萍.西北大学 2012
[4]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 雷震.黑龙江大学 2011
[5]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 王楷.北京大学 2008
[6]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 王美凤.西北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孔孟的角色伦理思想[D]. 张国鹏.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00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00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