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幸福 ——奥特弗利德·赫费的道德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15:49
奥特弗利德·赫费(Otfried HofFe)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法理学家。赫费的道德哲学以探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为基础,结合社会现象展开哲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论,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赫费的名字及其哲学思想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然而,有关赫费在道德哲学这一领域的成就目前在我国研究得并不多。本文就是在研读赫费有关著作和论文的基础上,对其道德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借此也将赫费的道德哲学思想向国内的同行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道德与幸福之间关系密切,这也是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赫费从道德与幸福的概念着手,对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强调幸福与道德的互补性,得出幸福生活意味着与道德相协调地生活的结论。除了介绍赫费道德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外,本文还从幸福论、自由概念、道德自由、行为自由、意志自由、个体道德的培养、自律道德与生活艺术等方面,阐述了赫费的幸福与自由及自律理论,指出了赫费道德哲学的主要特征与意义。本文采用叙述、比较、分析与评论相结合的方法,前三章重点放在对赫费道德哲学逻辑发展脉络的梳理上,中间间或插入分析与评论。第四章主要采...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言
1 奥特弗利德·赫费的学术生涯及主要哲学观
2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3 论文框架与宗旨
1 赫费的道德论
1.1 善之涵义
1.2 现代哲学诠释学与道德意识之发展
1.3 道德的生成机制
1.3.1 道德的起源
1.3.2 道德情感
1.4 德性及德性中的幸福潜能
1.4.1 德性的诠释
1.4.2 品格德性与生活智慧
1.4.3 审慎、镇静及出于自我利益的沉思
1.4.4 德性的习得
2 赫费的幸福论
2.1 西方哲学史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幸福观
2.1.1 快乐主义幸福观
2.1.2 完善论的幸福观
2.2 赫费对幸福的解读
2.3 幸福与追求之关系
2.4 幸福的两种基本类型
2.5 幸福的相关因素辩析
2.5.1 德性与幸福
2.5.2 幸福与快乐
2.5.3 幸福与财富
2.5.4 幸福与权力
2.5.5 幸福与威望
2.6 生活艺术
2.6.1 生活艺术的历史沿革
2.6.2 赫费对生活艺术的解读
3 赫费的自律理论
3.1 自由概念的厘定
3.2 道德自由
3.2.1 道德自由的解说
3.2.2 自由与幸福
3.3 实践理性:行为自由
3.3.1 行为的解说及实践理性
3.3.2 实践的三段论法及实践理性的级次
3.3.3 行为自由
3.4 自律理性:意志自由
3.4.1 赫费对意志自由的解说
3.4.2 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
3.5 个体道德的培养
3.6 自律道德与生活艺术
4 赫费道德哲学评论
4.1 与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及对其的拓展
4.1.1 幸福观方面的差异
4.1.2 道德行为社会维度之拓展
4.2 赫费与康德意志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及对其的拓展
4.2.1 德性与幸福间的关系
4.2.2 赫费把康德的绝对道德命令发展至绝对法的命令
4.3 对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调和
4.3.1 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异同
4.3.2 赫费对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调和策略
4.3.3 对赫费调和策略的评论
4.4 赫费道德哲学的特点
4.4.1 是一种实用哲学
4.4.2 是概貌性科学
4.4.3 强调政治与个人合道德性的交互性
4.4.4 强调道德与法的关联性
4.4.5 赫费的生活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美学
4.4.6 追求论在赫费的道德哲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4.7 道德哲学与其正义原则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4.4.8 体现了其对亚里士多德及康德的研究成果
4.5 赫费道德哲学的意义
4.5.1 体现哲学伦理学与行为哲学的有机联系
4.5.2 对生活实践的引领作用
4.5.3 蕴涵着真知灼见的幸福观
4.5.4 强调德性践行与幸福获得的关联性
4.5.5 强调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附录1:奥特弗利德·赫费简历
附录2:奥特弗利德·赫费的主要著作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哲学中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至善[J]. 陆艳丽. 保定学院学报. 2009(01)
[2]道德意识探析[J]. 刘士华. 法制与社会. 2008(20)
[3]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J]. 戴景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4]哲学阐释学与文化模式[J]. 夏宁. 求索. 2007(07)
[5]合于德性的幸福——有感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理论[J]. 高俊华. 文史博览. 2006(22)
[6]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J]. 王倩.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7]道德起源的四个依据[J]. 杜修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7)
[8]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径路[J]. 孙迎联,杜贵阳. 理论学习. 2006(06)
[9]德性的概念与内涵[J]. 胡绪阳. 求索. 2006(04)
[10]论亚里士多德的“善”[J]. 夏高发.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政治的正义性: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哲学研究[D]. 高靖生.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7366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言
1 奥特弗利德·赫费的学术生涯及主要哲学观
2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3 论文框架与宗旨
1 赫费的道德论
1.1 善之涵义
1.2 现代哲学诠释学与道德意识之发展
1.3 道德的生成机制
1.3.1 道德的起源
1.3.2 道德情感
1.4 德性及德性中的幸福潜能
1.4.1 德性的诠释
1.4.2 品格德性与生活智慧
1.4.3 审慎、镇静及出于自我利益的沉思
1.4.4 德性的习得
2 赫费的幸福论
2.1 西方哲学史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幸福观
2.1.1 快乐主义幸福观
2.1.2 完善论的幸福观
2.2 赫费对幸福的解读
2.3 幸福与追求之关系
2.4 幸福的两种基本类型
2.5 幸福的相关因素辩析
2.5.1 德性与幸福
2.5.2 幸福与快乐
2.5.3 幸福与财富
2.5.4 幸福与权力
2.5.5 幸福与威望
2.6 生活艺术
2.6.1 生活艺术的历史沿革
2.6.2 赫费对生活艺术的解读
3 赫费的自律理论
3.1 自由概念的厘定
3.2 道德自由
3.2.1 道德自由的解说
3.2.2 自由与幸福
3.3 实践理性:行为自由
3.3.1 行为的解说及实践理性
3.3.2 实践的三段论法及实践理性的级次
3.3.3 行为自由
3.4 自律理性:意志自由
3.4.1 赫费对意志自由的解说
3.4.2 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
3.5 个体道德的培养
3.6 自律道德与生活艺术
4 赫费道德哲学评论
4.1 与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及对其的拓展
4.1.1 幸福观方面的差异
4.1.2 道德行为社会维度之拓展
4.2 赫费与康德意志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及对其的拓展
4.2.1 德性与幸福间的关系
4.2.2 赫费把康德的绝对道德命令发展至绝对法的命令
4.3 对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调和
4.3.1 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异同
4.3.2 赫费对亚里士多德追求伦理学与康德意志伦理学的调和策略
4.3.3 对赫费调和策略的评论
4.4 赫费道德哲学的特点
4.4.1 是一种实用哲学
4.4.2 是概貌性科学
4.4.3 强调政治与个人合道德性的交互性
4.4.4 强调道德与法的关联性
4.4.5 赫费的生活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美学
4.4.6 追求论在赫费的道德哲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4.7 道德哲学与其正义原则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4.4.8 体现了其对亚里士多德及康德的研究成果
4.5 赫费道德哲学的意义
4.5.1 体现哲学伦理学与行为哲学的有机联系
4.5.2 对生活实践的引领作用
4.5.3 蕴涵着真知灼见的幸福观
4.5.4 强调德性践行与幸福获得的关联性
4.5.5 强调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附录1:奥特弗利德·赫费简历
附录2:奥特弗利德·赫费的主要著作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哲学中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至善[J]. 陆艳丽. 保定学院学报. 2009(01)
[2]道德意识探析[J]. 刘士华. 法制与社会. 2008(20)
[3]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J]. 戴景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4]哲学阐释学与文化模式[J]. 夏宁. 求索. 2007(07)
[5]合于德性的幸福——有感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理论[J]. 高俊华. 文史博览. 2006(22)
[6]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J]. 王倩.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7]道德起源的四个依据[J]. 杜修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7)
[8]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径路[J]. 孙迎联,杜贵阳. 理论学习. 2006(06)
[9]德性的概念与内涵[J]. 胡绪阳. 求索. 2006(04)
[10]论亚里士多德的“善”[J]. 夏高发.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政治的正义性: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哲学研究[D]. 高靖生.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73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7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