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1-05-09 18:38
  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梳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发现,基于对人本性的不同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论、德性主义幸福论和德福统一至善论。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至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与幸福的结合才可以称为至善,为了保障德福统一,康德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有三大公设,把道德与幸福的配称归于上帝。现代新儒学的代表牟宗三先生,接受了康德的德福观念,但否定康德以上帝的悬设来解决德福统一的实现途径,认为在德福统一问题的解决上,与其寻求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神,不如直接依托于无限智心。并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科学民主。马克思创新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福一致思想,认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够实现。本质上,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正义问题,也就是按照道德来分配或享有幸福。从应然来看,人们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然而现实中道德与幸福不统一甚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原来所存...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德福统一:伦理学的永恒价值追求
    1.1 德福统一的含义
    1.2 德福关系的理论追溯
        1.2.1 快乐主义幸福论
        1.2.2 德性主义幸福论
        1.2.3 德福统一至善论
    1.3 马克思的德福统一思想
        1.3.1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
        1.3.2 马克思的伦理自由观
        1.3.3 马克思的实践观
2 德福不统一的表现及问题根源
    2.1 德福不统一的表现
        2.1.1 道德信仰缺失
        2.1.2 社会不公平现象增加
    2.2 引发德福不统一问题的根源
        2.2.1 经济根源
        2.2.2 法律根源
        2.2.3 教育根源
        2.2.4 社会根源
3 促进德福统一的现实路径
    3.1 个人——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3.1.1 培养道德情感
        3.1.2 加强道德信仰
        3.1.3 投身道德实践
    3.2 社会——完善社会制度,优化道德环境
        3.2.1 加强社会制度改革
        3.2.2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2.3 建立道德回报机制
        3.2.4 重视道德信仰教育
        3.2.5 发挥舆论导向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J]. 张文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2]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 魏长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3]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 陈根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4]“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J]. 贺来.  哲学研究. 2001(05)
[5]幸福三论[J]. 罗敏.  哲学研究. 2001(02)
[6]至善与圆善——论牟宗三对康德三个公设的消解[J]. 殷小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7]儒家道德形上学解决圆善问题的现代意义[J]. 龚道运.  社会科学战线. 1996(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 于晓权.吉林大学 2008
[2]为了幸福[D]. 何良安.复旦大学 2007
[3]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 郭增花.吉林大学 2007
[4]道德与人的幸福[D]. 高恒天.复旦大学 2003
[5]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 闵仕君.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生命的圆善[D]. 孔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幸福与德性[D]. 刘彦平.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幸福问题[D]. 汤庆博.吉林大学 2008
[4]康德幸福论研究[D]. 吴智慧.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康德至善论研究[D]. 刘伟斌.吉林大学 2008
[6]牟宗三儒家智的直觉理论研究[D]. 柏林.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试论人的幸福与道德的关系[D]. 刘建国.郑州大学 2006
[8]圆善与理性信仰[D].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 2006
[9]论功利主义的自我幸福[D]. 况滨.华侨大学 2006
[10]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D]. 周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77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77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