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伦理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6:12
本文关键词:基层组织伦理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层组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流传于世,虽历经变迁但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支柱,基层组织采取何种伦理模式以及如何约束组织中的个体,是历代统治阶级需要破解的道德难题。其中无限权力有限责任会削弱中央权威和政策执行力,有限权力无限责任会挫伤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阻碍社会进步和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的融合度。现今对于基层组织的法律法规普遍存在法律位阶偏低,基层组织的干部配备和制度建构存在伦理避嫌,而家族化、利益同盟、权力私有化,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健康运行。权力封闭运行缺乏监督导致内部形成主尊从卑的现象和等级严密的官僚体制,而掌握权力的获得者拥有绝对权力,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引发人性私欲的放纵。民主风气成为包裹权力的装饰,集体决策只是流于形式的民主,权力掌控者用话语权、政治权力和人事任免权掌控并形成自我权威,而压制权力的制度笼子只是软弱的篱笆而不是加热的钢丝,制度软弱和官场的中庸氛围让权力支配者肆无忌惮的挑战法律底线和伦理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让权力成为获取利益的钥匙。民主之风气、法律之思维、自由之权利在权力压制下失去生长之土壤,传统文化的遗失,行政伦理戒律的抛弃让权力绑架道德成为利益尤其是特权阶层获取无限欲望的捷径。为了扭转眼下社会错误的价值观和奢靡纵欲的行为方式,基层组织作为社会细胞与个体细胞的中介意义突显重大,高风亮节的风气必须在基层组织中形成和发展、对切实可行的廉洁文化予以发扬、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并以身作则、对歪风邪气必须嗤之以鼻并用制度进行约束。实行宽严相济的制度建设和伦理戒律,限制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用社会舆论和道德代价并通上底线之电,对胆敢触犯者给予致命打击,形成正义之气。将权力回归市场,精简政府的行政编制,逐步实现基层组织社会化、自治化、公共化,使基层组织成为民众传播道德风尚保障人权的中介和维权主体,成为人民群众的自治机构,为实现现代民主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民主基础和道德基础。然而从古至今诸侯贤达封疆大吏必起步于郡县,基层伦理组织关切到各省乃至国家政治伦理的兴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制度如何裂变,区域如何整合,基层组织行政伦理始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伦理基石。在这个物欲横流视财如命的伦理社会,权奸、官奴、政工已俨然主导了社会的伦理导向,绑架了道德秩序。全社会看似太平盛世物丰人和,实则民心扭曲道德沦丧。权力是一切道德行为准则和至上法则,一切源于权力最终被权力扼杀。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组织建设伦理改革是一切制度改革的基础,为了顺应现代社会市民思想的转变,用文化促进基层组织特色化发展,从权力主导向权利自治迈进。而基层组织伦理面临的问题:机关权力意识浓厚,民主意识缺乏,由古至今形成的能人领政和清官集权意识,造成了基层群众对权利分享的淡漠和对义务承担的忠诚,内部决策缺乏及时有效的科学评估和民情调研,导致权力往往被集中,义务与权利的分配失衡导致领导的威严与日俱增。在制度建设上往往流于形式依靠上级的规范进行粗糙的修改缺乏本辖区的伦理特色和群众基础,一旦执行起来就会产生权与法的冲突,丧失政府的诚信。在基层组织内部编制和执行中存在严重的吃空饷和裙带关系,编制的流动性和专业性与现代市场经济追求的高效率、低成本、高产出完全不适应,编制的僵化导致人浮于事、浪费人力资源,选拔机制的落后往往造成老实人被排挤,内部新鲜血液不足干部缺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论资排辈和等级资历严重影响基层伦理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经验论本位论阻碍地方实现突破。淘汰机制始终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仅仅规定了底线伦理的尺度(例如作风问题、经济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缺乏对个体人格和道德境界的详细规定,导致干事办事的源动力不足和追求层次的低俗化。而日常的治理模式缺乏理性的思维全凭借领导的个人好恶,缺乏宏观和全局性科学化的治理方案和实施步骤。通过深入基层对基层组织的构造和人性的伦理分析,得出人性存在于集体人格与个体人格的重叠之中,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自由意志和底线思维始终被权力捆绑,内部的自我排毒功能和伦理进化系统缺乏民主的制约。总之从基层组织的伦理建设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后针对性的提出基层组织伦理出路,加强行政伦理的改革,扩大民主权利从管理伦理职能向服务伦理职能转变扩大基层自治权力,逐步实现基层自治实现财政独立,探索基层组织经济伦理特色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改革权力主导模式,逐步实现组织扁平化。积极追求政治善治和机会平等,积极追求基层组织伦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转变。
【关键词】:基层组织 组织伦理 伦理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文献综述10-12
- 绪论12-14
- 第1章 基本概念界定14-18
- 1.1 伦理共同体14-15
- 1.1.1 伦理共同体的概念14
- 1.1.2 伦理共同体的特点14
- 1.1.3 伦理共同体实践运用14-15
- 1.2 组织与基层组织15-16
- 1.2.1 组织的内涵与基层组织概念界定15
- 1.2.2 基层组织的产生和发展15
- 1.2.3 基层组织的法律依据15-16
- 1.3 组织伦理16-18
- 1.3.1 组织伦理的概念16
- 1.3.2 组织伦理的内涵16
- 1.3.3 组织伦理基本原则16-17
- 1.3.4 组织伦理基本内容17-18
- 第2章 基层组织伦理面临的困惑18-22
- 2.1 基层组织官本位意识浓厚,民主氛围缺乏18-19
- 2.1.1 权力分配缺乏伦理约束18-19
- 2.1.2 权力使用缺乏人性关爱19
- 2.1.3 过程管控缺乏有效性19
- 2.1.4 结果考核缺乏伦理维度19
- 2.2 制度建设缺乏伦理思维19-20
- 2.2.1 编制制度存在人情漏洞19-20
- 2.2.2 选拔机制缺乏民意基础20
- 2.2.3 淘汰机制缺乏制度保障20
- 2.3 治理模式缺乏理性思维20-22
- 2.3.1 治理结构过于宽泛20
- 2.3.2 治理方式不够人性化20-21
- 2.3.3 治理成效需要进一步强化21-22
- 第3章 基层组织伦理建设的道德哲学反思22-28
- 3.1 本体论基本理论22-25
- 3.1.1 本体论概念22-23
- 3.1.2 自由意志的限制是基层组织伦理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3-24
- 3.1.3 自然律与实定法律24-25
- 3.2 基层组织伦理主体论25-26
- 3.2.1 抽象主体的高度道德化25
- 3.2.2 道德主体的非人格化25
- 3.2.3 伦理主体的人性异化25-26
- 3.3 基层组织伦理实体论26-28
- 3.3.1 主观伦理主体性的缺失26
- 3.3.2 福利伦理实体在基层的实现26-27
- 3.3.3 政治伦理实体的民主突围27-28
- 第4章 基层组织伦理建设的思路28-35
- 4.1 加强基层组织伦理建设,实现权利义务均衡分配28-29
- 4.1.1 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28
- 4.1.2 扩大基层自治权利,减少公民义务,逐步实现基层自治28-29
- 4.1.3 实现财政独立实现经济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对等29
- 4.2 加快制度伦理建设,建立程序性正义29-31
- 4.2.1 改革权力主导模式,逐步建立乡镇程序性正义组织29-30
- 4.2.2 政治善治和机会平等30-31
- 4.2.3 公推直选、差额选举31
- 4.3 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建立竞争伦理体31-33
- 4.3.1 整合廉洁高效的伦理机构31-32
- 4.3.2 加快人才的选拔伦理机制培养32
- 4.3.3 党委务虚政府务实的机制32
- 4.3.4 实现道德为先能力分层的选拔机制32-33
- 4.4 加快考核绩效现代化培育市场契约理念33-34
- 4.4.1 变革基层价值文化,培育现代契约精神33
- 4.4.2 从被动执行伦理向主动创新伦理转变33-34
- 4.5 加强个人道德素养,建立公务员廉政伦理法34-35
- 4.5.1 建立适应中国文化的个人信用道德体系34
- 4.5.2 建立相应的失德惩罚机制,建立联控动态制度34-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发表论文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晓丽;;关于加强乡镇人事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3期
2 索绍新;农村乡镇组织建设刍议[J];理论与当代;199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存庄;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毅;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层组织伦理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80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