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2:16

  本文关键词: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是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国家理念和国家治理实践的变革和发展。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它不仅具有厚实的哲学基础,即天道观、人性论、天人观和义利观;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即“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和“五伦”,以及“善政”与“善教”、“君道”、“臣道”和“民道”的伦理路径选择。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核心内容是“王道”和“施仁政于民”,根本在于决定“王道仁政”的哲学基础,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人性论和“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天人观。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善性是天所赋予的,君臣的任命取决于天意,天意又赋予民众决定君臣的权力,因此,君、臣、民各自有职分。“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君、臣、民各行其道,这是孟子国家治理伦理路径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即理想道德与基础道德、目的善与手段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推行王道仁政,就可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定于一”的远大目标。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荀子,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环节。孟子的国家治理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国家治理和伦理融合,彰显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经过历代圣贤的挖掘和发挥、提倡,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体系,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实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孟子的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统治阶层、贵族的利益,强调“民贵君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重要价值,提升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对当代中国确立国家治理理念、选取国家治理内容和选择国家治理途径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 国家治理 伦理 仁政 王道 现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文献综述10-24
  • 引言24-28
  • 1 孟子及相关概念28-34
  • 1.1 孟子其人28-29
  • 1.2 孟子授徒和游历29-30
  • 1.3《孟子》其书30-31
  • 1.4 相关概念31-34
  • 2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34-44
  • 2.1 天道观——“是故诚者,天之道也”34-36
  • 2.2 人性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36-38
  • 2.3 天人观——“思诚者,人之道也”38-40
  • 2.4 义利观——“去利怀义”40-44
  • 3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内涵44-52
  • 3.1“王道”——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44-45
  • 3.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45-47
  • 3.3“施仁政于民”——国家治理的伦理原则47-48
  • 3.4“五伦”——国家治理的伦理规范48-52
  • 4 孟子国家治理的伦理路径选择52-61
  • 4.1“善政”与“善教”——“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52-54
  • 4.2 君道——“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54-56
  • 4.3 臣道——“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56-58
  • 4.4 民道——“民亲其上,死其长矣”58-61
  • 5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特点61-67
  • 5.1 理想道德与基础道德的统一61-63
  • 5.2 目的善与手段善的统一63-64
  • 5.3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64-67
  • 6 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67-72
  • 6.1 依法治国,德法结合67-68
  • 6.2 德行优先,社会公平68-70
  • 6.3 超越善政,实现善治70-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80
  • 附录80-81
  •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文;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基本内涵——评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J];孔子研究;2003年03期

2 万海洋;;浅析《孟子》的论辩技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3 王伟民;从孟子和弟子的对答中看孟子的思想[J];嘉兴师专学报;1984年01期

4 凯南;从义利之辩到什么是幸福——对孟子人生论的一种解释[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04期

5 张实龙;文化生成意义上的孟子仁政模式[J];孔子研究;2001年02期

6 王雁;浅议孟子的创新精神[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刘永艳,田伯伏;试论孟子的学术批判思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刘玉明,孙英;略论孟子民本思想及其价值[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马育良;孟子性情观发微[J];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刘青琬;《孟子》成语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赵庆伟;;孟学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闫学军;王雷震;;试析孟子管理思想的几个特点[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国勇;;亚圣孟子与儒学的弘扬和发展[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刘鄂培;;孟子与《孟子》一书撷要——兼论孟子思想的文化价值[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吉萍;;孟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价值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廖群;;郭店楚简与孟子研究[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季庆阳;杨慰;白延军;;试析孟子思想与道家的关系——兼论早期儒道之间的关系[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杰;;超凡入圣:孟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及理想人格塑造[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茹 李法强;孟子:继往开来的儒门亚圣(下篇)[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郭思阳 记者 谢小芳;首家孟子研究院辽师揭牌[N];大连日报;2011年

3 侯西木;还原一个真实孟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4 通讯员 宝奎 洪涛;邹城“五个一”打造孟子廉政文化品牌[N];济宁日报;2011年

5 记者 罗容海;孟子公开课在孟子故里邹城开讲[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张杰;在国际对话中深化孟子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张云雷 胡恩姣;传统文化馥郁孟子故里[N];济宁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齐思敏:孟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9 喜书;以现代的形式表述“孟子”[N];中国保险报;2001年

10 袁鲁仁;《旷世大儒——孟子》简评[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郭伟宏;赵岐《孟子章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董祥勇;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8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沈锦发;孟子内圣外王思想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永平;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2 崔海亮;试论孟子的“养心”说[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贾降龙;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宁;孟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润霞;孟子个体生命价值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颖慧;孟子行政人格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杨文祥;从孟子思想看人权与主权[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政燃;孟子圣人观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何安峰;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连鹏晓;孟子天人之学阐释[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孟子国家治理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7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